羅子清
我是曾經的“語文困難戶”,卻在高三作文霸榜,高考時語文還憑借作文優勢拿下了132分的高分。在寫作的漫漫長路上,我有垂淚的深夜,也有明媚的朝霞。我慶幸汗水不負好韶光,也希望更多努力前行的同學,能在我寫的這一點心得中有所獲益,成就自己高考的輝煌。
揚長避短,巧立主題
在高考對作文立意的要求逐漸放寬的現在,我們對同一個材料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入手。比如2017年全國卷Ⅰ的作文題目為“中國關鍵詞”,我當時選擇了自己平日里最為熟悉的文化類主題——“長城”“京劇”和“中國美食”,從今昔對比的角度切入,描述了歷久彌新的中國文化。而了解時事、擅長針砭時弊的同學則往往會選擇“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等主題,增加議論性文段的長度,突出理解深度。
主題之所以重要,除了不能跑題、立意精準之外,也在于主題與文風密切相關,可以給閱卷老師以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緊張的高考閱卷現場上,一篇文章想要獲得老師的青睞,與眾不同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還是以方才的文章為例,選定了“中國文化”這個大主題之后,自然也決定了“書卷氣”比較濃厚的文風。故以此開篇:一點一橫揮出巍巍長城,萬里綿延向東海;一板一眼唱出京劇聲韻,各色臉譜齊喧囂;一葷一素搭出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皆入心。
這樣的開頭,加上我后文刻意整合句式,構建出風格獨特的文風,可以讓閱卷老師感到“新鮮”和“不平庸”,從而使我可以拿到一個漂亮的分數。
此外,在一些觀點選擇類的作文中,這個方法也很好用。某次作文練習時,在2015年全國卷Ⅱ的作文題目中,要求我們選擇一位“最具風采”的人物,三個人同樣優秀,那么寫誰呢?我最終選擇了酷愛攝影的小劉。原因無他,我比較擅長“情懷”“追求美的眼睛”“理想”一類的素材,議論性散文寫起來也比較流暢。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分數自然不會差到哪里去。
素材結構,長短搭配
有段時間我寫作文時使用素材特別喜歡用一些冷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導致每次都要占用不小的篇幅來介紹故事背景。但一個材料如果花太多文字去描述,不僅會使文章顯得過于啰唆,還容易偏離主題。后來我才漸漸明白,材料并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應該是一個按照黃金比例去塑造的巧妙搭配。
比如在論述“教育的重要性”這一話題時,我們可以這樣寫:古有韓愈《師說》感慨傳道授業解惑之難;近有陶行知言“捧著一顆心去對待學生”;又有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把教育視作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之重,毋庸置疑。
這樣的“一句一例”,很好地充實了我文章的論據。一古、一今、一西方的搭配也比較具有說服力。在任務驅動類的文章中,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充實論證。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對當前的“童星熱”表示反對。文章題為《聚光燈下失真的童年》,文中有這樣一段:昔嘆仲永環謁邑人,揮筆成詩終泯然眾人,又憐秀蘭·鄧波兒垂淚哽咽“自己沒有童年”,如今再看少女模特被父母當作“搖錢樹”,日日于片場間奔波,我怎能不心痛,又怎能認可這樣不成熟的“童星市場”?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寫作時可以將比較常見、普通的素材凝練成短句,用排比的句式寫出,還可以重點寫一些既合理切題、又較為新穎的材料。
素材選得好,分數打得高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我用排列素材增強說服力的方法,這一段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素材收集和選擇方法。
首先,多關注個人喜歡的領域。對自己喜歡的領域來說,收集素材更為輕松。同時,深入了解以后,寫作時可以用老素材寫出新趣味,從而讓閱卷老師有新鮮感。比如我對繪畫比較感興趣,就專門了解過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著名畫家們,有時以他們的生平經歷作為我寫作的論據。
其次,我們可以關注一些文化領域的素材。有一回,我有一篇自我感覺良好的文章被老師打了低分,他哭笑不得地批評我:“你現在是不缺素材了,可你寫的都是誰?鄧稼先、錢學森、愛因斯坦……還花這么大一段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你是寫論文還是寫作文啊?”
于是我明白了,因為閱卷人都是語文老師,比起華羅庚、愛迪生這樣的科學家,他們對海德格爾和《偶像的黃昏》會有更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同時,采用文學素材能夠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藝術性,形成獨特的文風,從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所以,同學們可以多收集一些電影、名著中的故事作為素材使用,最好養成讀書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把素材收集行動融入進日常生活里。
優化語言,增添色彩
一篇批判性的文章不能太詩情畫意,一篇弘揚真善美的文章也不宜太多說教,但是,語言的錘煉總歸是有一些套路可循的。
和素材搭配一樣,句子也宜長短錯落,交替出現。通常我喜歡把每段的分論點用短句簡明扼要地寫在每段段首,扣題的同時還可以增強段落感。論證時我喜歡用長句,在句中使用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使論證句式多變,邏輯清晰合理。
另外,還可以學習一些文言式的表達方法,來改善語言,豐富文采。在開篇和結尾的地方用文言短句作排比句能增強氣勢,論述時也顯得更簡潔明快。我總是把“曾經有位古人說過”改成“古人云”,這樣一來讀著就簡練多了。
不過,這一點掌握不好的話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使用文言文的表達方法不是簡單地在句中加上“之乎者也”,在將文言文融入作文的時候一定要時刻謹記,每一個句子都是為了論點而服務的,不要為了炫技而忽視根本。
另外,我有一個更容易的“語言速成”方法,就是背名言。不過背什么名言還是有講究的。我比較喜歡語言優美,主題又比較常見的名言。除了名言,一些詩歌也可以這樣使用。寫2016年浙江卷“虛擬與現實”的作文時,我的首段是這樣的:鄭愁予這樣寫過,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們本是虛擬的過客、現實的歸人,只有深深扎根于現實,虛擬才能開出繁花。
作文如串珠,每段內容都環環相扣,唯有金珠連綴,方有佳文偶成。愿大家都能有所收獲,妙筆寫出好文章。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