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廖 俸 潘興揚 周淼葭 文 /圖
對于蘆山縣來說,改革開放的40年,是農業日新月異的40年。
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農村呈現跨越式大發展,如今,這方“青衣江上的桃花源”,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烙印在發展的方方面面,果、藥、茶、蔬綠色有機生態產品,休閑旅游,生態康養為代表的綠色產業正成為蘆山跨越崛起的有力支撐。

蘆山縣塔峰茶業茶園內,農民正在采茶
蘆山縣位于四川盆地西緣,雅安市東北部。氣候溫潤,生態優良,森林覆蓋率達76.87%,多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約為85%,出口斷面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始終穩定在Ⅲ類及以上標準,境內有集雪山、草甸、杜鵑林、海子為一身的神奇九天山,有600多條高山生態水源滋潤成都,有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圍塔漏斗,有240平方公里神秘原始森林、大熊貓國家公園,奠定了蘆山縣發展綠色農業的資源條件。
記者了解到,在改革開放初期,蘆山縣農副產品加工多以作坊式小農加工、自產自銷為主。上世紀90年代后期,雖然扶持了一批中小型農業產業化企業,但因為企業塊頭小、市場化運作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差等原因,始終未能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規模農型企業,致使麓山農業產業發展幾起幾落。
在蘆山地震災后重建中,蘆山提出“產業為重”的重建原則,著眼“造血功能”抓重建,把推進產業重建作為是后發展振興的基石和支撐,建成了省級農業園區——蘆山縣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形成了“一縣一園”、以園區為核心帶動的農業加工業發展格局。在前往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途中,一大片長勢可觀的馬藍映入記者眼簾,這便是園區企業之一的迅康藥業的種植基地。
迅康藥業總經理陳利明告訴記者,公司主要生產川藏地區出產的地道中藥材,并在蘆山同步研發保健食品、茶等大健康產品。公司于2018年1月正式投產,今年預計產值在8000萬元左右。滿產后,年銷售收入可達5億元,能夠解決當地就業500余人,并帶動100戶農戶種植中藥材。
“我們看好蘆山縣的環境質量,這對中藥材種植至關重要”,陳利明說,蘆山縣不僅具備馬藍、青黛、黃精等中藥材的生長條件,也擁有國內不多見的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此外,蘆山縣對標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中藥材作為五大產業之一優先發展,對公司的種植、建廠、研發提供了大量支持。
目前,迅康藥業一方面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一方面為農戶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所種植的中藥材品種及面積持續增加。“按照每500畝需要700-800人工來算,在迅康藥業二期建成后,至少可以帶動蘆山縣500戶農戶參與生產。”
據悉,目前在園區里,像迅康藥業一樣的企業有14家,2018年第一季度產值達到8700萬元,同比增長127.9%。園區占地10平方公里,根據生產鏈條劃分了核心種植區、種植示范區、種植輻射區。透過園區,蘆山縣積極引進涉農龍頭企業,提升全縣農產品加工、倉儲能力,延長農產品價值鏈,輻射帶動全縣農業產業提檔升級。

龍門古鎮新村融合農家休閑游樂

業主向記者介紹園區大彤農業姜苗培育情況

獼猴桃掛果
金秋的9月,距離獼猴桃成熟已越來越近,基地里的工人正認真檢查著套袋情況,期待著新一輪的收獲。
據了解,在蘆山縣,獼猴桃種植面積已有1.82萬畝,預計將會在2020年左右進入豐果期。蘆山縣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蘆山獼猴桃產業即將進入發展的黃金期,隨著獼猴桃這個萬畝億元產業的不斷壯大,蘆山農業產業不成規模、不成體系的面貌將徹底改變。”
2014年入駐蘆山縣的盈安農業有限公司,目前發展的獼猴桃種植超過7700畝,面積占到全縣的40%以上。
盈安農業的獼猴桃以紅心果為主,通過前幾年的育苗和培育工作,目前每畝產量可到2000-3000斤。作為一家以獼猴桃為主原料的農副產品加工型企業,目前盈安農業已建成的凍庫儲量在1萬噸以上,除鮮果保存外,獼猴桃深加工產品,包括果汁、果酒、果脯等產品的原料保存,都能通過凍庫得到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盈安農業采用“大農莊、小業主”的種養模式,一方面統一提供技術培訓、渠道銷售、次果加工、冷藏保鮮等服務,一方面在當地整合更多資金和人力,以分攤風險的方式,讓農戶和業主取得更多利潤。獼猴桃種植在當地規模日趨擴大,逐漸形成品牌和合力,“大農莊、小業主”已成為蘆山縣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成功探索。
今年以來,蘆山縣圍繞果藥產業帶建設,加大產業結構優化力度,出臺了《蘆山縣2018年度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突出規劃引領、政策保障、產業成片、補齊產業空白,落實2018年的重點項目17項由14個責任單位承擔,規劃資金8926萬元,其中已統籌涉農項目4個4020萬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項目2個1026萬元。
目前,蘆山全縣共發展茶葉4.95萬畝、獼猴桃1.82萬畝、中藥材3萬畝、珍稀苗木1.6萬畝、高山生態蔬菜4.1萬畝,總規模超過15萬畝,比改革開放30年(2008年)時增加近10萬畝,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0.6萬畝經濟作物面積的將近200倍!蘆山縣有了富民興農的新產業,更實現了傳統糧油生產向現代生態農業的轉型。
“從縣城坐大巴到龍門古鎮客運站,下車先去農家小屋喝茶,再到旁邊的農場耍,葡萄、獼猴桃隨便吃,要帶走的再稱重!”如今,這便是蘆山縣乃至雅安市周邊游客流行的假日玩法,好不愜意!
蘆山縣龍門古鎮位于“4·20”蘆山強烈地震震中,經過五年的災后重建和完善,本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堅持“小組團、院落式、街巷型”建設理念,融合當地特色文化,展示川西傳統民居風情,采取統規統建方式建設。如今,龍門古鎮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使生態古鎮文化旅游得到融合發展,已成為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小鎮。
據了解,2017年,龍門鎮共接待游客40.32萬人,旅游綜合收入2516萬元。2018年1-5月,接待游客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71萬元,預計2018年全年景區接待游人將超過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3000萬元,將進一步拉動蘆山全縣運輸、餐飲、金融、電信、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景區農民實現就地轉移就業,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
在積極推動農業轉型的同時,蘆山縣也按“旅游興縣”的思路,依托飛仙湖、漢姜古城、龍門古鎮等AAAA級景區,積極探索農村新型社區、現代農業園區、鄉村旅游景區“三位一體”鄉村旅游綜合體模式。目前,全縣已扶持培育以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旅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8家,發展各類家庭旅館、新村康養聯盟、鄉村酒店等3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