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根
(遼寧省植物保護站,遼寧 沈陽 110034)
為防治榛子白粉病及引導企業在榛子白粉病進行農藥登記提供科學依據,在榛子主產地——鐵嶺開展幾種殺菌劑防治榛子白粉病的藥效試驗。

表1 各參試藥劑使用劑量及生產廠家
試驗共設9個處理(表1),4次重復,共計36個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50~80 m2。試驗在開原市麻線堡鎮的榛園進行。榛子為平榛,為坡地帶狀自然生長,土壤類型為壤土,pH值7.0,有機質含量1.0%。各小區肥水管理一致。施藥時期為榛子白粉病發病前,采用噴霧法施藥,連續施藥1~2次,間隔10~20 d。每畝藥液量為30 kg。
1.3.1 調查時間
末次施藥后10天調查藥效。
1.3.2 調查方法
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隨機調查50個果苞,記載發病果粒數和總果粒數,計算病果率和防效。
1.3.3 計算公式

調查結果(表2)顯示,供試藥劑中60%吡唑·代森聯水分散粒劑、35%苯醚·嘧菌酯懸浮劑、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5%丙環唑乳油對榛白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60%吡唑·代森聯水分散粒劑600 mg/kg處理區的防效最好,可達到93.10%。試驗藥劑中復配制劑的藥效略優于單制劑的藥效。

表2 不同藥劑防效比較
施藥后3 d、5 d、7 d、10 d、15 d觀察榛子生長情況表明,各藥劑在所試劑量下均無藥害發生,對榛子生長安全。
榛子為多年生灌木,榛子白粉病在新生榛材上為害較重,田間日常管特別注重新生榛材的病害發生情況,按照“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的方針,在藥劑選擇上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產品。
因榛子多為包山栽培,種植區域多遠離村莊,水、電等基礎設施不全,加大了農事操作的成本。每次施藥的用工成本較大,從節約成本出發,榛農常常是多種藥劑混合在一起施用,大大降低了農藥的有效利用率,故本次試驗以復配制劑為主,解決了榛農自選農藥盲目混配的問題,保障榛子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榛子已成為我省東部和北部山區的特色經濟產業之一,是廣大榛農的主要經濟來源,以促進榛子增產,榛農增收為目標,以對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環境生態安全為原則,故本次試驗選擇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環境友好的劑型的產品,保障榛子產業的健康發展。
榛園施藥操作難度較大,建議榛園用藥可以從改善施藥器械和改變施用方式兩方面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引導農藥生產企業積極申辦榛子用藥登記。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采用聯合試驗等形式,引導農藥生產企業積極參與榛子用藥登記工作。利用培訓等形式大力宣傳科學用藥知識,使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經銷人員及廣大榛農提高安全用藥意識,科學合理使用農藥,促進榛子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