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軍, 王 灝
(陜西省西安大興醫院 骨科, 陜西 西安, 710016)
為明確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使用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150例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患者實施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而另外150例患者采取橈尺側雙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現報道2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前臂功能恢復效果。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患者300例,按手術方案不同分成研究組、對照組,各150例。研究組78例,男6例,女72例;年齡19~48歲,平均年齡(33.68±3.34)歲; 受傷至手術時間4~42 h, 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23.16±4.19) h; 骨折部位: 尺橈骨中段75例,尺橈骨上段75例。對照組中77例,男4例,女73例;年齡19~47歲,平均年齡(33.98±3.51)歲; 受傷至手術時間4~41 h, 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23.72±4.14) h; 骨折部位: 尺橈骨中段74例,尺橈骨上段76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部位等基線資料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 ① 患者年齡16~65歲; ② 經影像學檢查等明確診斷為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 ③ 均有手術指征,并能耐受手術與麻醉; ④ 各項檢驗指標顯示正常; ⑤ 患者認知與溝通能力正常,并配合研究,堅持隨訪。排除標準: ① 伴發肘部、腕部骨折; ② 存在血管或者神經損傷的開放性骨折; ③ 中途轉院或失訪者; ④ 臨床資料不完整,或拒絕配合者。
2組患者術前均接受相關檢查,排除嚴重臟器損傷及并發癥,并積極治療伴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者,待其病情穩定后再行手術治療,若患者前臂腫脹過度,則先進性石膏外固定、患肢消腫處理,消腫后再行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應用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患者保持平臥位,經臂叢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在患肢上綁縛止血帶,常規消毒、鋪巾后,將止血帶壓力控制在30 kPa, 患肢置于胸前。在骨折端中心背側取10 cm左右的弧形切口,逐層切開后,經尺側腕屈肌、尺側腕伸肌間隙入路,暴露其尺骨骨折端,并對尺骨骨折進行解剖復位。效果滿意后在尺骨外側予以鋼板固定處理。固定后,向著橈側筋膜層逐步分離,并經橈側腕長伸肌、指腕伸肌的間隙入路,切開部分旋后肌,保護局部神經、血管,暴露橈骨骨折端,復位后在橈骨背側進行常規鋼板固定處理。
對照組患者應用橈尺側雙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完成麻醉、消毒鋪巾后,分別以背側骨折端為中心,先于尺側取切口,經尺側腕屈肌、尺側腕伸肌之間間隙入路,復位骨折,并作常規鋼板固定處理。前臂旋前,以橈骨骨折作為中心,沿著腕背中心、肱骨外上髁前方的1 cm部位連線上取直切口。在橈側腕短伸肌、指總伸肌間隙入路,充分暴露其橈骨骨折端,復位后進行鋼板固定處理。
2組患者術后抬高患肢,予以活血消腫治療,依據骨折情況應用抗生素,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主動活動手指、肘關節、腕關節、前臂等,研究組在功能活動中輔助以按摩、牽引等干預。
① 記錄2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統計其平均值。② 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 評估患者術后3 d、術后2周的疼痛程度。采用有0~10刻度的標尺,指導患者根據主觀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評分標準: 0分、1~3分、4~6分、7~9分、10分,依次表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劇烈疼痛。③ 參考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提出的前臂評分系統[2], 評估患者術后1周的前臂功能狀態; HSS前臂評分系統總分是100分,其中疼痛30分、矢狀面活動范圍20分、肌肉力量10分、屈曲功能20分、伸直攣縮6分、屈曲攣縮6分、旋前4分、旋后4分,其中90分及以上者為優, 80~89分者為良, 70~79分者為可, 69分及以下者為差。前臂功能恢復優良率=(優+良)/總人數×100%。

研究組患者平均手術切口長度為(9.79±1.03) cm, 對照組患者平均手術切口長度為(12.75±1.69) cm,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研究組患者術后3 d、術后12周的疼痛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3 d、術后12周的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研究組優43例,良96例,可10例,差1例; 對照組優31例,良88例,可20例,差11例。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前臂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67%, 高于對照組的79.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為骨科多發病,發生率在全部骨折中占比約為11.2%, 其中無移位的穩定型骨折可經保守治療痊愈,而已經移位的骨折、粉碎性骨折則建議采取手術治療[3-5]。對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可降低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發生率,但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比較復雜,對手術操作要求較高,應慎重選擇手術方式[6-8]。經分析,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經前臂背側入路的切口入路淺,剝離軟組織較少,因而該術式多選取背側入路,而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經背側入路進行手術治療時,選取單側切口入路還是雙側切口入路相關報道較少,臨床上對此尚無統一意見[9-10]。
本次實驗發現,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橈尺側雙切口鋼板內固定術對于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患者骨折端暴露、復位、鋼板安放等均無較大影響,2種手術在操作期間均需暴露骨間背神經,有損傷患者骨間背神經的風險,術中應仔細解剖。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術后3 d、術后2周的疼痛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可見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術對于患者局部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可促使其局部軟組織早期修復、前臂運動功能早期恢復。同時,研究組患者平均手術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可能是由單側切口對組織所致創傷較小導致的,且單側切口無論取縱行、弧形切口,均不會引發術后皮瓣壞死等并發癥,而雙側切口對皮瓣供血的影響較大,術后發生皮瓣感染、壞死的風險較大[11-12]。本研究在術中往往保證雙側切口之間皮膚距離在6 cm以上,以預防皮瓣壞死等并發癥。此外,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的前臂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可見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術在促使患者前臂功能早期康復方面效果更佳,推測是由于該術式的切口和損傷較小,術后疼痛輕微,便于患者術后早期鍛煉鍛煉。
綜上所述,成人尺橈骨中上段雙骨折患者適宜采取背側單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具有微創、康復快、疼痛輕微等優勢,對于患者具有較好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