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近段時間,網絡上突然出現不少預測中國即將出現“失業潮”的文章。他們的證據包括:富士康計劃裁掉34萬員工;前程無憂今年4-9月份發布的招聘廣告數量從285萬驟降到83萬條;華為停止社會招聘、阿里縮編、京東停止招聘等等。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種動輒“失業潮”來臨的預測基本上都不靠譜。一方面,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官方數據來看,我國的就業狀況并未發生明顯惡化。相反,由于各種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失業率還呈現一定幅度的下降。近二十余年來,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基本上在4%左右。即使按照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也大體在5%左右徘徊。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同比還下降了0.1個百分點。其中,全國主要就業人員群體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4.4%。這大概僅相當于歐盟國家失業率的一半左右,即使與近兩年就業形勢大好的美國相比,也并不遜色。
另一方面,網絡上許多對就業形勢的分析和預測大多基于個案,并不能代表整體情況。況且其中還有不少不實信息甚至謠言,有故意夸大就業問題的嚴重性、博取眼球和流量的嫌疑。比如有分析報告稱前程無憂招聘廣告數量的下降,但這并不能代表全國企業招聘數量的下降。像智聯招聘相關的數據就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還有相反的獵聘大數據預計,今年全國第四季度招聘數量依然呈上升趨勢。至于華為、阿里、京東的招聘,要么被相關企業緊急辟謠,要么就是被某些人夸大其詞和故意曲解。
值得注意的是,歷次“失業潮”言論的流行,大多與民營經濟經營困難加劇有一定關聯。客觀地講,近一段時期以來,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更加突出,環保監管“一刀切”也推升經營成本,再加上稅費負擔等壓力,民營企業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由于民營經濟提供80%以上的就業崗位,所以將民營經濟困難與就業困難聯系在一起,也并非沒有道理。
但是,從宏觀上來觀察,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整體經濟狀況并沒有出現惡化的趨勢,這也是“失業潮”不可能來臨的最大基本面和支撐點。我國的經濟增長依然保持在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區間,而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企業經營環境方面,簡政放權、減稅降負的力度不減。特別是針對民營經濟出現的經營困難問題,更是從頂層設計和具體政策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肯定。這些措施將為我國的宏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就業形勢的穩定和好轉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當中,與“就業難”同時存在的還有“招工難”。換句話說,目前我國的就業問題根本上還是結構性矛盾,而不是總量上的矛盾。因此,在人口結構變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們必須對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就業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以確保經濟發展朝著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的戰略目標前行。▲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