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
2016年,中共廣西區黨委黨史研究室蒙漢明等一行人在梧州市龍圩區廣平鎮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時,提出拜謁上世紀20年代參加土地革命而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樂明超、樂紹武烈士墓。他們在當地人的引導下來到樂明超、樂紹武烈士墓——兩個不起眼的土堆。當地人說兩個烈士其實沒有下葬,是好心人從梧州云蓋山烈士犧牲地點把遺體偷運回來,一直寄存在這里。蒙漢明等人表示要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引起重視,不能忘記革命先烈。
筆者經過半年的挖掘,查閱大量黨史文獻、族譜,并走訪樂明超健在的親屬及村中多位老人,逐步疏理出樂明超的人生經歷。一段塵封已久的傳奇經歷呈現在我們眼前。因作家黎軍已有近作《樂紹武傳》發表在梧州刊物中,本文主要介紹樂明超烈士,對樂紹武烈士僅時有提及。
樂明超( 1881-1927),字鳴釗,曾用名明昭、明紹,梧州市蒼梧縣(現為龍圩區)廣平鎮調村人。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蒼梧歷史》記載,樂明超1926年參加桄調誥農民協會,任農會執行委員。1926年9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長行鄉支部書記員兼支部書記戴錫祿對外聯系人。他配合桄調誥農會委員長樂紹武積極開展“二·五減租”運動等農會各項工作,領導農民自衛軍和地主集團進行堅決斗爭并取得勝利。1927年3月,國民黨開始在梧州清黨,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實行反革命大屠殺。消息傳到梧州,長行鄉支部負責人、共產黨人戴錫祿即派樂明超去梧州通知為農民自衛軍購買槍支彈藥的桄調誥農會委員長樂紹武,讓其趕快撤出梧州。4月17日凌晨,反動軍警突然全城戒嚴,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樂紹武和樂明超在大中路福來客棧一同被捕。1927年10月19日,樂明超和樂紹武等人在梧州市云蓋山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樂明超時年46歲。
村中才子初長成
樂明超生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家境富裕,有田地山林百頃。父親樂聞唐,鄉中族老,有識開明人士,生樂明超兄弟二人,樂明超排行老二。樂明超小時候在村上大館讀書,勤奮聰穎好學,寫得一手毛筆正楷。據現年93歲的樂明超侄媳陳培連老人回憶,樂明超瀆私塾時學習刻苦認真,成績優秀,6歲能背誦《三字經》,10歲為鄉鄰寫春聯,16歲參加縣試位列三甲。樂明超的父親為了他有個好前程,送他去梧州求學深造,希望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機緣巧合的是,樂明超還沒參加科舉考試,卻迎來了他平生第一份“皇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陳占書任蒼梧知縣,廣納人才。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樂明超憑一手毛筆字被蒼梧縣府內錄用,供職書吏,負責抄寫文書工作,時年20歲。
上世紀初,處于粵西桂東的特殊位置的梧州,各方政治勢力都在這里角逐。民眾思想意識較為超前,進步書刊曾公開流通。1911年4月下旬,廣州爆發由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起義,雖說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對樂明超的心靈產生了很大的振蕩。他開始逐步接觸到了新思想,對“革命”一詞有了初步認識,對革命者深表同情和敬仰。
1911年“武昌起義”后,梧州亦“宣布獨立,脫離清朝,還我河山”(《蒼梧縣志》),市民紛紛剪去辮子上街游行慶祝新生。朝廷沒了,縣衙也解散了。樂明超無所事事,便回到家鄉。不曾想,剪掉辮子的樂明超回到家鄉后被三村兩垌年青人紛紛效仿,也都剪掉辮子。這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清朝,可是犯上作亂的行為,在鄉下引起不小的風波。最后,樂明超把全國的形勢和在梧州的所見所聞對鄉親們進行宣傳解釋,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
1912年2月,黃兆侃就任中華民國成立后的蒼梧縣知事。樂明超重新被召回到民國政府的蒼梧縣任文書,繼續負責文案抄寫工作。
憂國憂民好后生
樂明超被召回到民國蒼梧縣政府工作后,由于工作關系,他經常接觸到一些進步文章和書籍,尤其是介紹孫中山的思想理論和辛亥革命斗爭史方面的文章和書籍。樂明超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思想境界逐步有了變化,開始思考社會和人生。
1915年農歷七月初十,梧州發生特大洪水,樂明超的家鄉成為災區,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樂明超響應民國政府號召,乘船回鄉賑災。他先是動員父親開倉放糧救助災民,并鼓動鄉紳樂文甫(桄調誥農會委員長、樂紹武的父親)行善積德救濟饑民。他的作為在家鄉得到了鄉親們的擁戴,一度傳為佳話。
1917年9月,樂明超家鄉的下小河爆發特大洪災,史料記載“龍尾崗圩水淹2尺,死人不少”。陳培連回憶,在她年輕時,樂明超三女兒曾對她講起“父親赤腳卷褲腳,陪縣官鐘蘭友賑災巡視,幾度流淚,樣子凄涼”。
1914年秋,樂明超的堂侄樂紹武到梧州中學讀書,期間樂紹武經常到樂明超處走訪,深受樂明超的影響。樂紹武后來快速成長,走上革命道路,成為桄調誥農會委員長,和樂明超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據陳培連老人回憶,解放前村里時不時有人散布講“紹武被殺是被明超帶壞的”,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樂明超是樂紹武的革命領路人。
1915年3月,樂明超在廣州與本家堂侄樂曉彷(廣州警察學校)懷著崇敬的心情到黃花崗參拜了廣州起義犧牲的七十二烈士,效仿寫下了《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并當場吟誦,祭文如下:
去羊城西北,路行數里,樹林蔭翳,望之而蔚然樹秀者?黃花崗也。是崗也,七十二烈士之墓在焉。七十二烈士之死,蓋滿清晚葉,實行革命為國而死,清吏收之草草而葬于此也。及夫民國成立,大總統孫公飭工修茸,因以成墓。每值紀念之辰,一空省垣政軍學界,而往祭之。夫七十二烈士所出此者,實痛祖國之淪亡.傷同胞之奴隸,本鐵血之精神,集百余同志,短槍炸彈,攻偽督署,灑鐵血,擲頭顱,為人之不敢為,為豪杰之所當為,何其壯哉!使其志得遂,則復廣州擒偽督,北上橫掃犬洋,不留遺種。山河大好,還我漢家,斯為盛矣,寧不懿歟!乃勢為不敵,含恨而終。長城遽壞,可勝惜哉!然身死未幾,武昌起義,黃龍痛飲,直搗北平,鏟專制之魔王,造共和之民國。此乃七十二烈士鐵血所產生之良果也!嗚呼!偉矣!人誰不死,總死尤生,重若泰山,輕若鴻毛,可歌可泣。今則墓像巍巍,青磷閃閃。英雄老去,志士長眠。每祭崗上,曷勝唏噓。崇抵縈迥,屢多感觸。此又非七十二烈士在天之靈,又以使頑廉孺立者歟?是為記。
吟誦中叔侄倆數度泣涕如雨,其情可悲,令在場人員無不動容。上世紀80年代,廣平老一輩人還能背誦此祭文,可見當時流傳甚廣。1918年,樂明超獲悉滇軍師長方聲濤準備在黃花崗立碑以警示后人,便將祭文郵寄以期勒石。由于戰亂方師長未能收悉祭文,現碑文出白別人之作,甚為憾事。
1919年,樂紹武在梧州參加“五·四運動”游行被學校開除后,回到龍圩經營祖傳旅館和書店,樂明超有空就到龍圩與樂紹武相聚言談,從法國的“巴黎公社起義”談到“五·四運動”的反帝反封建意義。期間樂明超認識了同鄉戴錫祿。
戴錫祿當時已是中共黨員,和樂紹武同鄉加校友的關系使他們走在一起。后來,戴錫祿、樂明超經常在樂紹武處聚會,戴錫祿的思想、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等使樂明超和樂紹武猶如黑夜中看到明燈,最終走到了一起,肩負起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運動。1926年春,樂明超開始到蒼梧縣農民協會做農村基層工作。
農民運動黨引領
1925年冬,受戴錫祿指派,樂明超和堂侄樂紹武一起回到家鄉調村開展農民運動籌備活動。兩人走家串戶,進行個別淡心,廣泛宣傳。當時他倆還不是共產黨員,但樂紹武把自家大屋捐獻給農會作為辦公用房,并捐獻木料,打造了100張凳子以備農會成立時會員就座(這就是村里至今流傳的“百張凳聽故事”).樂明超則捐獻自家米油保證生活所需。樂紹武唯一的女兒樂秀芬說,四叔樂植家(樂紹武四弟,時任國民黨第七軍南寧軍需處上尉軍需官)探親回鄉時和父親爭執難解,差點拔槍相向,反目成仇,是叔公樂明超多方調解兄弟倆才化干戈為玉帛。回鄉期間,樂明超還在樂紹武家中創辦了農民夜校,并做了多場演講,詳細宣講“五·四運動”以來國內外形勢和梧州農民運動的發展,同時號召一河兩岸農民在農會成立時積極報名入會。
1926年3月,樂明超和樂紹武以及桄榔村的開明人士梁希明、誥村的黎召基、黎召南等人在樂紹武家成立了梧州市南片第一個農民運動協會——桄調誥農民運動協會。據年87歲的梁瓊芬老人(樂明超侄媳、農會執委梁希明女兒)回憶,其父梁希明曾對她講起農會成立時的情景:會堂布置得整齊有序,正中懸掛孫中山先生和馬克思像以及一面犁頭旗,兩邊墻上貼滿宣傳標語。農會會員每人一頂銅鼓帽,一枚襟章。會上選舉了樂紹武為農會委員長,樂明超等三人為農會執行委員。樂明超親自起草了農會章程及入會條件,并書寫了一副長聯掛在大門兩旁,上聯為“農印果非常木質網形確是革除帝制”,下聯為“旌旗真特別犁頭飛帶居然擴大民權”。現在重讀這副對聯還隱隱地感受到當時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的場景。
桄調誥農民運動協會是當時蒼梧南五鄉成立最早的農會,是開展活動最成功的農會,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農民自衛軍的農會。桄調誥農民運動協會是蒼梧農民運動的一面旗幟,廣西后來的農民運動或多或少都帶有桄調誥農民運動協會的斗爭色彩。1926年5月,樂紹武得知梧州農運組織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的40人中,沒有自己,很是焦急,于是與樂明超商量一同白費乘船前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由于名額有限,沒能如愿。兩人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徘徊了一個多禮拜,想到家鄉農會無人領導開展活動,只好回來了(這就是村里一直流傳“紹武和明超去廣州見過毛澤東”的故事)。
1926年9月,戴錫祿在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成回到蒼梧,領導江南五鄉農運工作,吸收農運骨干入黨,樂明超和樂紹武在戴錫祿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年冬天,樂明超和樂紹武與戴錫祿一道參與建立了中共長行支部,樂明超任中共長行支部書記員,負責支部案卷整理、收集及保管工作,同時擔任戴錫祿的工作聯系人。當時的長行支部隸屬中共梧州地委直接領導。
成立后的中共長行支部,領導蒼梧南五鄉開展農民運動。桄調誥農會成立了40多人的農民自衛軍,在長行支部領導下積極開展“二五減租”運動。1926年冬,在樂明超和樂紹武的帶領下,農民自衛軍對調村大地主樂煥生抗拒減租、打傷農會會員樂亞石一事采取了軍事行動,包圍其住宅,迫使其執行“二五減租”。
敢灑熱血寫春秋
1927年4月,樂明超和樂紹武在廣州被捕。
據樂秀芬老人回憶,她和樂甫遠(農會骨干)、樂統家(樂明超侄子)在國民黨蒼梧縣任秘書工作的同鄉樂聞家的協助下曾兩次到獄中探望了樂明超和樂紹武:
第一次為當年6月中旬,他們一行特意提著倆人愛吃的調村荔枝。此時他們倆已受盡折磨遍體鱗傷而無法食用,對探望的親人講得最多的還是那句“共產黨人干革命就不要怕坐牢殺頭”。
第二次是在10月10日。此前的10月7日,國民黨反動派已經殺害了戴錫祿等一批共產黨人。獄警拿著寫好的勸降書讓樂秀芬勸樂紹武和樂明超簽字,獄警說,樂聞家、樂植家(紹武四弟)做了擔保,只要他們簽名按手印就不死。樂紹武和樂明超見勸降書中要他們聲明脫離共產黨,就沒有簽字,并對親人說起那句口頭禪“共產黨人干革命就不要怕坐牢殺頭”。在生與死之間,樂明超和樂紹武為了信仰選擇了后者,并為之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