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義
守歲是除夕節的第一個內容,也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優良傳統。男女老少團聚在一起,說古論今,談笑風生。“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描寫的就是這種除夕生活情景。人們守歲通宵不眠,直到“銀燭未消窗送曙”。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朝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守歲詩詞親情濃。唐朝詩人筆下俯拾皆是:詩圣杜甫《杜位宅守歲》云:“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初唐四杰的駱賓王的《西京守歲》一詩,其中“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是說除舊布新,希望來年有個嶄新美好的日子。樂府詩人白居易的《客中守歲》有:“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沾巾。”山林詩人孟浩然也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可見當時“守歲”之風氣已十分盛行。到宋朝,守歲之風有增無減,遍于城鄉。盂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旦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守歲場面隆重而熱鬧。蘇東坡筆下的“欲知垂歲盡,有如赴壑蛇。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嘩。”寫盡了除夕的親情鄉情,宋朝守歲情景可見一斑了。
守歲的真正意義還在于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古人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成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詩人在守歲之時回想到自己已經36歲了,因為過去把光陰白白浪費了,他越發珍視這一年之尾的除夕時刻。的確也是這樣,守歲的“守”字,既有對逝去的舊歲懷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到將來的新年寄有希望之意。除夕之夜,圍繞通紅的爐火,披著明亮的燈光,老幼歡聚,男女笑談,真是暢敘往事、展望未來、總結經驗、教育兒童的極好機會。在感情上把老年與青年融合在一起,在時間上將回憶與展望交織起來,在精神上給人們增添新的信心和力量,這大約就是守歲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