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峰 劉超 周維軍
摘 要:該文介紹了濉溪縣主要農作物育種以及種業產業發展的現狀,提出了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良種生產基地,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種業發展;協同創新;良種繁育;濉溪縣
中圖分類號 F3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159-02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有生命的生產資料[1]。種業是支撐農作物生產的最基本產業[2-3],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調整種植業結構的重要載體[4]。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發展現代種業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 濉溪縣主要農作物育種現狀
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以來,濉溪縣育成審定17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另外還有10余個品系(組合)進入區域試驗,有望通過省級審定。
1.1 大豆 民營科技企業濉溪縣科技開發中心于1992年開始涉足大豆雜交育種,25年來育成審定10個品種,集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于一身。其中,國審2個(濉科998,濉科8號),安徽省審9個(濉科928、濉科998、濉科8號、濉科9號、濉科12、濉科15、濉科20、濉科23和圣豆30),湖北省審1個(圣豆27);濉科8號和12通過河南省引種備案。申請植物品種權10個,獲得授權4個。在安徽省育成大豆審定品種的單位中,位列第3位。育種過程中,紀永民創新團隊不斷修正育種目標,優化雜交育種方式,目測評分選擇優勢株(品)系,注重良種良法配套。優化組合設計,搭建“產學研、育繁推、產供銷”一體化的研發平臺,鎖定4個配合力高的親本:鄭59、鄭90007和徐豆12、中黃13;SSR標記輔助選擇,創造2條育種路徑。
1.2 小麥 2016年11月,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雜交選育的濉1216(泛麥5號//泛麥5號/煙1604)通過安徽省審定(皖麥2016034),2018年6月通過國審(國審麥20180036),這是濉溪縣第1個通過國審的小麥品種。2017年11月,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選育的濉1309(皖審麥2017003,周麥22/煙農19)、柳豐種業選育的柳麥618(皖審麥2017002,周麥16/西農979)、永民種業選育的永民1718(皖審麥2017012,淮麥20/魯麥14)和五鋪農場選育的大地2018(皖審麥2017015)通過安徽省審定。柳豐種業選育的柳麥716完成復試程序。以濉溪縣為基地,安徽農業大學馬傳喜教授選育的安農0711(皖麥2014002,煙農19/安農0016)、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張平治研究員選育的安科157(皖麥2016006,泰山241/西農1718)相繼通過省審。
1.3 玉米 濉溪縣農科所組配的皖玉7號(A26/沈137),2000年通過安徽省審定,這是濉溪縣第1個通過審定的雜交玉米品種。2018年7月,濉玉1691(K25×K74)通過省審。濉溪縣農科所采取“普通玉米自交系×黑糯玉米自交系”雜交改良的技術路線,率先將秘魯黑玉米(非糯質)特殊黑色性狀成功導入自育的黑糯玉米自交系中,育成濉黑糯系列雜交種。其中,濉黑糯1號、濉黑糯2號、濉黑糯3號、濉黑糯4號和科豐糯1號產量比對照增產3%~5%,果穗大小均勻,籽粒外觀及內在營養品質明顯優于普通黑糯玉米,通過安徽省審定。
2 濉溪縣種子產業概況
濉溪縣地處黃淮平原南部,淮北平原腹部,耕地面積12萬hm2,地下水質優良,土壤肥力較好,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多年來未發現檢疫性有害生物。所產種子純度好、芽率高、商品性好,深受周圍農民與經銷商的歡迎。
濉溪縣已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17家,其中省農委發證2家、市農委發證3家、縣農林委發證12家,均為中小型種子企業,多為股份制或民營企業,少數為國有企業。主要從事小麥、大豆種子的生產、經營。企業相對集中,位于百善鎮13家,四鋪鎮2家。覆蓋城鄉的代銷點和種子經營門店達100余家。2015年12月,濉溪縣種子協會成立,網絡種業企業、種子經營戶、家庭農場和農作物育種、農技推廣專業技術人員。2016年1月,《濉溪種業》創刊(內部發行)。
濉溪縣良繁基地主要集中在鐵佛、百善、四鋪、臨渙、孫疃等鄉鎮。基地有隔離溝,土地集中連片,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溝橋涵井路配套完善。近3年來良繁基地面積穩步增長。2017年小麥良繁面積約3.02萬hm2,種子銷量約0.94億kg,銷售額約3.74億元,除了滿足本縣小麥用種外,還銷往安徽省其他市縣及蘇、魯、豫等省份。大豆良繁面積約12.13萬hm2,種子銷量2050萬kg,銷售額約1.32億元,銷售區域涵蓋蘇、魯、豫、皖、湘、鄂、冀等省份,大豆種子銷售量位居黃淮海地區第2位,安徽省第1位。2017年12月,濉溪縣被省農委認定為小麥、大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3 濉溪縣打造全國重要的良種生產基地的幾點建議
《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出臺后,我國種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濉溪縣要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選育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品種、綠色品種,建設3.33萬hm2標準化、規?;⒓s化、機械化的良種生產基地,強化種子市場監管,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良種生產基地,鑄就“濉溪良種”品牌。
3.1 協同創新,選育有突破性的優良品種 濉溪縣農業技術研發機構少,育種條件和技術力量薄弱,研發經費不足,創新能力不強。要推進育種成果權益改革,釋放人才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吸納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建立自己的研發隊伍;扶持骨干企業建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科技計劃項目,提升種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縣域農業研發機構、種業企業加盟種業創新企業聯合體、科企聯盟,秉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農學會、作物學會的產學研合作,逐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優良品種是農業增產的核心要素,是種子產業發展的命脈[6]。新頒布實施的《種子法》,拓寬了區域適應性試驗渠道,完善了品種審定制度[7]。品種審定呈井噴趨勢,但同質化嚴重,創新突破性大品種少。要不斷加大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和育種材料改良、創制力度,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采取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高產、穩產、優質、專用的突破性品種和節水、節肥、節藥的綠色品種。
3.2 培植龍頭,推進育繁推一體化 濉溪縣種子經營主體小而散,缺少“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要落實好相關種業政策,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提高行業標準和準入門檻,加強對農作物品種權、商標權的保護,強化市場監管,創造合理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用好良繁基地建設財政專項資金,組織銀企對接,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支持企業投入倉儲、精選、包衣等基礎設施建設;增糧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重點投向種子生產基地。依托民生工程,加強對種子生產經營人員的全方位培訓。建立種子市場秩序行業評價機制,督促企業建立種子可追溯信息系統,引導企業用誠信經營好服務品牌,依靠優良品種、優秀品牌和優質服務贏占終端市場。種業企業要適應市場變化,更新生產經營理念,以“種子+”延伸產業鏈,實行多元化經營、多條腿走路、全方位服務,促使自身轉型升級。以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為抓手,創新種業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對接模式,推動種業企業與合作社、農技協、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融合發展,實行“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家庭農場+基地”、“公司+種糧大戶+基地”等建設模式,建立穩定的3.33萬hm2良繁基地。切實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疏通排水溝,新建、修復橋涵,打深水井,按50年一遇的標準,把良繁基地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田。
3.3 強化監管,維護種子生產經營和使用者權益[8]
3.3.1 搞好企業監督檢查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重點檢查企業種質資源、生產經營資質、檔案和品種授權合同等。
3.3.2 加強良繁基地監督管理 及時核對種子生產許可證、繁制品種、生產地塊信息,建立相關信息數據庫;檢查是否具有品種權許可或良繁委托手續,是否與良繁戶簽訂生產合同等。在農作物生產關鍵期,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田間檢驗、植物檢疫,及時淘汰不合格的種子田。
3.3.3 強化產品質量監管 在種子加工、儲藏、調運、銷售等環節,開展銷售品種質量檢查,進行種子質量抽檢,搞好植物檢疫,查清種子來源和去向,檢查種子標簽、經營檔案、臺賬、相關合同等,確保種子質量和用種安全。
參考文獻
[1]孫雁冰,張士云,汪維云,等.安徽種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8):80-86.
[2]蓋鈞鎰,劉康,趙晉銘.中國作物種業科學技術發展的評述[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7):3303-3315.
[3]白瑞繁,李云昌.晉中現代種業發展調研與思考[J].中國種業,2018(1):11-13.
[4]宋玉黎.大連種業發展變化及問題淺析[J].中國種業,2018(2):41-43.
[5]佟屏亞.簡述1949年以來中國種子產業發展歷程[J].古今農業,2009(1):41-49.
[6]路明,李巖,孟令聰,等.強化種業科技自主創新,推動現代種業健康發展[J].中國種業,2018(1):8-11.
[7]陳俊紅,陳瑪琳,安然.新形勢下北京種業發展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2):5677-5681,5685.
[8]蘇遵鵬.濟寧大豆種業創新發展態勢與展望[J].中國種業,2018(2):38-4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