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明
(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1103)
集成電路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核心基礎作用。近年來,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及相關政策帶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產業發展主導權基本被國外所把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強調,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要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抓緊突破網絡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國產業安全發展面臨形勢和問題,提出掌控產業主導權的對策建議,力求為集成電路產業安全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CPU是信息設備和系統的核心部件。集成電路或稱微電路、微芯片、芯片,在電子學中是一種把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裝置,也包括被動元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通常制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集成電路概念范疇很大,包括通用CPU、嵌入式CPU、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圖形處理器(GPU)、內存芯片等。在計算機、手機等信息設備和系統中,CPU是運算和控制中心,承擔著處理指令、執行操作、控制時間、處理數據等功能。CPU是集成電路中技術最密集、最具有戰略價值的產品,可以說,沒有CPU,信息設備和系統將如同缺少了“心臟”。鑒于CPU的戰略價值和地位,一國只有掌握CPU核心技術,才有可能擺脫信息領域產業受制于人的局面,實現產業的安全發展。
一是集成電路核心技術仍掌握在美等少數國家和企業手中。
總體看,全球主要高端芯片設計、生產和供應企業集中在美國,核心技術主要掌控在英特爾、AMD、高通、ARM、三星等企業手中。從CPU市場看,Intel、AMD的X 86處理器在PC和服務器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呈現兩家競爭、一家獨大的局面,如Intel在服務器領域占據了99%以上市場份額,PC領域Intel和AMD兩家占領了99%的市場份額;手機CPU市場,國際主流產品以ARM為主,包括高通、海思、聯發科、展訊等都屬于ARM架構陣營。
從DSP、GPU等市場看,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TI、AMD等企業手中。
二是美等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一方面,美國頒布了《出口管理法》《出口管理條例》等,建立了出口管制的法律制度體系,嚴禁違法向其他國家提供硬件、軟件和技術等美國產品。另一方面,美國與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簽訂了《瓦森納協定》,對先進材料、電子器件、電信與信息安全等產品實施出口管制。此外,美等國家在核心技術領域一直警惕我國的收購,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叫停我國對國外芯片廠商的收購。
一方面,國際巨頭以占據國內市場未目的,加強與國內企業的合作。隨著國家對網絡安全問題的日益重視,政府部門、重要信息系統應用單位等都在積極采用國產產品。在此背景下,國際巨頭擺出“開放姿態”,與國內企業合作,合作模式包括架構授權、資本運作、合資公司等。但是,這些合作很多都沒有涉及知識產權的轉讓,合作的目的也主要是占據國內市場,尤其是以國產化名義進入黨政軍、重要信息系統等核心領域。
另一方面,國際巨頭的合作策略加劇國內對其核心技術的依賴,影響我國自主能力形成。與國際巨頭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產品業已形成的軟硬件生態,在短期取得一定的進展,但長期看容易造成國內企業繼續依賴現有國外IT生態的惰性,對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體系產生影響。從其他產業經驗看,采取合作策略,是國際巨頭強化對國內產業控制的有效途徑,合作策略的成功實施,加劇了對國外核心技術的依賴,產業發展喪失主導權,如汽車產業的慘痛經驗。
從技術角度來看,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正處于技術變革時期。摩爾定律推進速度已大幅放緩,集成電路技術發展路徑正逐步向多功能融合的趨勢轉變,圍繞新型器件結構的探索正成為集成電路技術創新的主要焦點,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迅速發展,引發CPU計算架構發生變革,由英特爾公司所構筑的X 86架構壟斷正逐步被突破。加之我國在計算機、移動通信等領域具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基礎,這恰好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難得的機遇。隨著技術和資金等門檻不斷提高,集成電路跨國企業正醞釀著大規模兼并重組,為我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獲取先進技術、優秀人才以及市場渠道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前我國當前芯片發展的技術方向基本涵蓋了國際所有技術方向,如獨立自主路線有龍芯(Mips)、申威(自主指令集)、飛騰(Sparc)、北大眾志(Unic or e)共四種路線,加上引進消化吸收的兆芯和海光(X 86)、中晟宏星(Power)以及天津飛騰(Arm),共有七種技術路線,涉及的企業多達十幾家,存在較嚴重的布局碎片化問題,缺乏整體統籌,存在重復引進現象,導致國家資金分散和浪費,加重了國內芯片產業同質化競爭。
從國際上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是十分成熟的產業,技術成熟度非常高,核心知識產權主要掌握在幾家大型跨國公司手中,由于技術基礎薄弱,我國在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上很難擺脫受制于人的問題。如在知識產權引進方面,由于合作企業眾多,合作條款多樣,很可能存在授權上的漏洞,從而導致引進不完整、技術升級重新引進等問題,特別是很多合作都會限制企業再創新,甚至由于美國在高技術出口管制方面有嚴格的法規,部分外企可能單方面停止合作,如中興受到美國制裁甚至可以影響聯發科對其供貨。
從整體上看,我國芯片產品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整體競爭力仍不足。對于自主芯片廠商而言,其產品與國外差距仍保持“二代十年”的距離。對于引進芯片廠商而言,由于引進非最新產品、核心技術能力差距等問題,產品性能仍與國外主流產品有差距,引進技術但無法與國際廠商在開放市場競爭,仍是引進芯片廠商面臨的最尷尬局面。
由于我國在芯片研發生產方面的基礎較弱,人才嚴重短缺,隨著芯片設計廠商快速增多,這一問題更加嚴重。相關調研顯示,我國各芯片設計廠商往往技術團隊數量僅有幾百人,與國際主流廠商差距較大,而芯片設計生產核心技術消化吸收周期較長,培養國內技術團隊一般要2-3年時間,能否消化吸收都成困難,自主創新能力則更加薄弱,這已經成為我國芯片產業安全發展的核心問題。
實現產業安全發展需將重心放在基礎能力的培養上,為實現真正的自主創新積蓄力量。
一是加快推動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安全可控評價標準等政策標準規范,引導集成電路企業培養人才隊伍,加快引進消化吸收進度,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累積集成電路核心技術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
二是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鼓勵企業建設海外研發基地,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人才等核心資源,積極通過資本運作、技術合作等形式獲取資源,建設穩定的供應鏈系統。
三是依托國內巨大的市場和資本優勢,整合現有產業鏈上下游,擴大國內集成電路企業市場占有率,提升國內集成電路行業話語權,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產業安全發展需整合資源,將技術發展方向收斂到一到兩條,并形成完善的生態體系,做大做強集成電路產業。
一是整合國內技術和人才資源,組織開展聯合攻關,推出我國主導的開源指令集架構體系,形成對應的制造工藝,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
二是依托行業聯盟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針對該架構體系集成電路產品的生態體系,實現現有信息化系統和應用的平滑過渡和平衡遷移,鼓勵和引導國內集成電路企業推出該架構體系兼容產品,在特定領域試點和推廣。
三是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組織研究團隊集中攻關,實現該架構體系產品在功能和性能上的快速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爭取成為國際主流發展方向。
四是通過集成電路行業的有序競爭,培育出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話語權的龍頭企業,依托市場控制力和影響力,形成對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形成一定的產業化基礎。
產業安全發展需加大自主創新,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下一代技術方向,爭奪產業發展主導權。
一是加大基礎科學投入力度,提升國家資金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比例,將集成電路制造材料和裝備作為重要方向,鼓勵企業參與相關研究,逐步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
二是鼓勵和培養龍頭企業,打造國際化行業巨頭,掌控核心技術發展方向,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市場占有率優勢,實質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
三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形成自主創新的發展環境,維持核心技術的先進性,確保長期掌握產業安全發展的主動權。
四是持續跟蹤量子芯片、生物芯片等前沿技術發展方向,搶先布局下一代集成電路技術發展方向,搶占下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至高點。
本文重點介紹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安全發展面臨形勢,深入分析了產業安全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培養基礎能力、構建自主生態、搶占產業主導權等相關舉措,希望能為集成電路產業安全發展提供決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