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敏 武漢二零四九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2012年1月1日,“營改增”開始在上海市交通運輸業和部分行業正式實施,至此幾年內,國家開始將“營改增”全面推廣到各行各業,2013年8月1日,全國開始試用“營改增”稅收政策,而2016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實施“營改增”,自此,以往的營業稅退出舞臺,增值稅成為我國稅收重點。“營改增”無論在稅收政策、方式上較之以往都有很大不同,對各行各業影響頗深,而對于國有企業財務的影響也很大,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稅負、會計核算、現金流等方面。
“營改增”是指營業稅改為增值稅,是我國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行業發展的特性,為調整合理的納稅體系,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促進產業分化細化升級的重要財稅政策。“營改增”為了消除營業稅重復計稅的缺點,從以往的只通過營業收入來核算稅率改變為將企業的整體成本與收入結合,根據企業的盈利來計算稅費,因此“營改增”政策發布后,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納稅方式,對企業的經營戰略部署、經濟決策、財務管理等多個方面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1979年增值稅開始引入國內,隨著稅務政策的多次改革,增值稅已經變為了第一大稅種,截止到2016年我國全部稅收收入中增值稅的占比就在25%以上。1979年剛引入增值稅時,我國增值稅制度并不健全,存在著許多實行問題,1984年我國稅務進行工商稅制的變革,增值稅至此成為獨立稅種,再隨著稅種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稅務部門建立了適應國內制度的增值稅體系。一直以來,我國增值稅與營業稅一直是幾大稅種之一,營業稅在協調行業之間發展,籌集政務資本以及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兩稅并存必然會帶來稅務體系過于復雜以及影響公平的問題[1]。基于此,2011年政府首次進行營改增的試點方案。最開始從上海開始實施運輸行業以及部分服務業的試點方案,隨著試點的進行,稅務部對“營改增”也進行了多次完善調整,之后幾年逐步輻射至各行各業。2016年稅務部正式公布“營改增”范圍覆蓋所有行業。
“營改增”對不同納稅主體的國有企業在稅負上有一定區別,主要分為小規模納稅企業及一般納稅人企業。
若企業為小規模納稅人,在“營改增”政策實施后,納稅稅率變更為3%,納稅公式為X/(1+3%)×3%=2.91%X,X表示國有企業的營銷收入。“營改增”以前,我國國有企業的營業稅稅收稅率主要在3%-20%之間,但營業稅存在重復計稅疊加計稅的不合理性,而“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企業稅率變更為3%,從以往的5%營業稅變更為3%的增值稅,在稅率降幅上十分明顯,理論而言將減輕企業的稅務壓力。另一方面,即便在營業稅和增值稅稅率一致的情況下,因為增值稅計憑證在于不包含稅務的營銷數額,而營業稅計稅憑證主要指包含稅務的營銷數額,由于營業稅稅基相對較高,即便稅率一致,增值稅額也低于營業稅額。由此可見,針對小規模納稅人身份的國有企業,具備一定程度的減稅效果,可以說“營改增”政策極大的促進了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的發展。
針對一般納稅人企業,征稅稅率根據企業的經營范圍不同稅率上也有明顯的變化,其中包含了3%,17%,6%、11%等不同稅率,而3%是針對一般納稅人采取簡易征稅方式時候需要繳納的稅率。計算稅費公式為:增值稅繳費費用=I/(1+Tl)×Tl-C/(l十T2)×T2,其中I是指為國有企業整體的營銷收入;T1是國有企業需要銷項的稅率;C表示國有企業可以用來進行抵扣的進項稅額,T2是指國有企業的進項稅率[2]。站在一般納稅人角度來說,以往根據營業稅的規定繳稅時候,其計稅依據主要是將企業的所有營業數額都包含在中間,而“營改增”后,企業的納稅基數是根據其利潤數額來計算,因此“營改增”對比以往營業稅而言,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進項抵扣。
“營改增”后財務人員在計算稅費時需要將成本費用的進項稅額全部整理統計,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從以往的只統計營業額轉變為將成本與盈利相融合,計算稅費來繳稅納稅。從理論角度而言,“營改增”后計算納稅稅費會受到進項稅額抵扣情況的干擾,如果企業發票管理不當,將出現稅率無法抵扣的損失,并且由于企業的經營范圍的差異導致使用的稅率也不一致,在計算稅費上需要注意企業適用的稅率公式。
無論是增值稅或者營業稅,在稅收流程方面還是管理稅務方面,都存在較大不同,因此國有企業的財務部門需要及時調整稅收方式,結合“營改增”的征稅特點,做好納稅繳稅的流程。對于增值稅而言,增值稅專用發票是用來抵扣的關鍵憑證[3],國有企業財務部門在進行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時候,需要對每個環節進行是否可以抵扣的判斷,確定發票是否可以用來抵扣稅費,遵守稅務管理原則,做好發票管控工作,制定企業專屬的發票開具、保留、計算SOP,并做好部門培訓,改變以往營業稅計算習慣,加強涉稅制度的合理性,避免票據丟失、難以溯源、過期導致無法抵扣稅費致使企業蒙受不應承受的損失。
“營改增”可謂是我國稅收政策的重要改革點,將以往的稅收方式徹底變更。面對差異較大的納稅方式、計算公式[4]。由于國有企業的財務人員一般長期呆在企業中,對行業信息的更新難以及時獲知,或是無法及時正確的調整財務納稅方式,因此企業除了需要及時更新納稅方式外,還可以聘請外部專業的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根據企業的經營情況以及經營范圍的特點,制定規范的納稅方式,由專業人員來駐地核查企業財務人員納稅方式的正確性并給予指導,以此降低稅務風險,進行有效的納稅風險管理。
“營改增”較之過往的營業稅時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各項成本費用大部分都能進行稅費抵扣,因此增值稅的抵扣憑證計算較為繁瑣復雜,涉及部門較多,因此需要財務部門對有關部門進行針對性的財務知識培訓,提高部門員工的稅務知識[5],在企業內部達到成本費用核算清晰,人員配合稅務計算的程度,以此規避整體風險。只有在成本費用計算最大化的情況下,企業才能從“營改增”政策中獲取最大利益。
“營改增”后納稅方式的變更對財務人員有著一定的挑戰,如何在遵循政策下繳納稅費并且進行稅費抵扣獲得企業最大利益是財務人員需要深思的問題,而財務部門需要合理有效的進行納稅規劃,例如專人管理發票,專人進行納稅征稅,專人核算稅費等,做到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形成系統的企業納稅體系。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在“營改增”政策背景下,企業加強了納稅的規范性,并有效的減輕了整體稅負壓力,使國有企業能獲得足夠的資產來發展壯大。從“營改增”政策實施情況而言,因為企業納稅人身份的區別,“營改增”帶給國有企業的稅負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這需要國有企業結合“營改增”的稅務特性,結合企業經營情況,針對性的給出優化方法,可以通過在加強專用發票管理的同時,優化企業運營方式,緩解企業納稅壓力,從而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