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鐸,凌 靜
(西安工程大學 管理學院,西安 710048)
作為戰略性先導產業,區域主導產業對于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有助于加快區域工業化進程。新型工業化道路遵循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原則,從而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提出新的要求。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進行系統梳理,發現存在的問題,對于完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指導區域主導產選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外對于主導產業問題的研究包括以下內容:
羅斯托對主導產業的定義基于對不同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特征的研究。羅斯托將自身增長快,又能帶動其他部門發展的產業稱作主導產業部門。此外,羅斯托對主導產業如何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也做了詳細研究。他認為,主導產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回顧效應、前向效應和旁側效應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羅斯托提出了主導產業形成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產業規模要顯著,并有強勁的增長勢頭;二是要有良好的擴散效應。
雖然羅斯托提出了主導產業形成的兩個基本條件,但在其相關研究中并沒有明確提出有關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庫茲涅茨認為,主導產業部門的識別和延續尚需要更為詳細的說明與證據,而這在羅斯托教授的討論中卻沒有體現。
赫希曼明確提出了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為主導產業的選擇提供了基本依據。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主導產業應是通過前向和后向關聯強的產業,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筱原三代平在《產業結構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動態比較費用論”,并提出了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需求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率基準”兩個基準。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選擇主導產業的兩基準在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俄林赫克歇爾的“比較優勢基準”主張通過要素密集度來選擇主導產業,他認為,那些可以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的產業應該得到重點支持和發展。
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升級,日本的發展目標從單一追求經濟發展轉變為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在這一要求下,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在筱原三代平“需求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率基準”兩大基準基礎上,又增加了主導產業選擇的“環境容量基準”和“豐富勞動內容”兩基準。二戰后,東亞經濟發展迅速,并出現了空間上的產業轉移。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通過對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東亞各國和地區國際貿易和資金流向,研究得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發展軌跡,并提出區域主導產業空間轉移的“雁形”理論。在上述關于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的基礎上,一些國外學者也探討了基于各基準的主導產業選擇方法。
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研究主導產業選擇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原則及基準的定性研究主要包括辨析主導產業概念內涵,構建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原則和基準等內容。周振華(1991)認為,我國理論界對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認識是對日本經濟學家觀點的補充,具有嚴重的局限性。他提出了基于中國國情的產業選擇三基準:增長后勁基準、短缺替代彈性基準、“瓶頸”效應基準。江世銀(2003)分析了影響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約束條件,包括區域市場需求狀況、現有產業狀況、資源狀況、區域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和政策因素等。李龍新(2006)研究了主導產業選擇與勞動力的關系;馬利斌(2009)研究了區域主導產業的形成機理及作用機制;楊戈寧、劉天卓(2007)對區域主導產業概念辨析及選擇指標的探討;關愛萍、王瑜(2002)研究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劉運、余東華(2009)在《科學發展觀下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原則、基準與約束條件》一文中提出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六項基本原則:關聯強度原則,即主導產業應能夠通過與相關產業的關聯來組織、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發展潛力原則,即區域主導產業必須擁有長期而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容量;技術進步原則,即主導產業應具有較快的技術進步機制和吸納先進技術的潛力;動態比較優勢原則;產業結構升級原則;保護環境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包括產業關聯度基準、收入彈性基準、生產率上升率基準、比較優勢度基準、過密環境基準。從研究結果看,國內學者確定的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原則、基準較多地表現為純經濟的、注重經濟增值的原則、基準。此外,有研究者從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角度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進行了研究,即在原有純經濟基準的基礎上,補充若干反映可持續發展的基準和指標。劉亞錚、陳國洲(2008)、劉興宏(2007)研究了基于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
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指標用以衡量選擇基準,每一選擇基準對應一個或若干個選擇指標。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開展了豐富的研究,構建了不同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指標體系。如:產業關聯基準一般用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衡量;發展趨勢基準一般用需求收入彈性、需求增長率等指標衡量;區域比較優勢基準一般用區位熵、比較勞動生產率等指標衡量;技術進步基準一般用技術進步率、技術貢獻率等指標衡量。
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方法的定量研究主要是根據主導產業選擇的原則和基準,通過構建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指標體系,運用一定的數學方法或工具,對不同層次區域、對同一區域不同產業的主導產業選擇進行實證研究。隨著人們對區域內涵認識的深化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標準的多樣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方法不斷改進。目前區位熵、投入產出法、偏離—份額分析法(SSM)、數據包絡分析法(DEA)、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加權求總法、模糊分析法、BP神經網絡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手段已經廣泛應用于不同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其中,當數據欠缺或數據質量不高時,一般用區位熵、層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BP神經網絡法、灰色關聯分析法;數據庫完備,數據質量高時,常用投入產出法、SSM、DEA、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加權求總法;對區域各產業做深入研究時,用比較客觀、精確的分析方法,包括投入產出法、DEA、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BP神經網絡法。大體了解區域產業概況時,則用簡單易行的區位熵法、SSM、加權求總法。國內一些學者針對特定區域,利用以上方法,進行了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實證研究以及區域某一行業內主導產業的相關研究,前者如對北京市、中部六省、東北地區、陜西省、四川省、湖南省、重慶市、撫順地區、濟南市、鄭州市、鹽城市、河南武陟縣以及中心鎮等區域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后者如對農業、第二產業、服務業進行了主導產業實證分析。此外,也有學者試圖進行綜合性概括,從區域主導產業理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分析方面做了綜述。
1.國外研究存在的不足。縱觀國外主導產業理論的發展,可以清楚地看出,國外主導產業研究的是國民經濟主導產業,從羅斯托到赫希曼、再到筱原三代平,幾乎所有的思想講的都是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主導產業;即使赤松要談的是亞洲地區的主導產業,但講的依然是各個國家的主導產業。羅斯托提出了主導產業的基本概念,赫希曼提出了選擇主導產業的標準,但沒有明確提出來怎么樣選擇主導產業。通過對國外研究現狀的進一步梳理,可以發現國外研究是以當時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為背景的,注重產業在純經濟方面的貢獻,所提出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基本為純經濟方面的基準。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型工業化道路對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2.國內研究存在的不足。(1)現階段對于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的研究較多地表現為純經濟的、注重經濟增值的原則、基準及指標體系。有研究者雖然從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角度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即在原有純經濟基準和指標的基礎上,補充若干反映可持續發展的基準和指標,但從研究結果看,仍然不夠系統。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多是從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方面來選擇區域主導產業。而可持續發展并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可持續,還應包括社會環境的可持續。基于循環經濟的研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在確定主導產業選擇基準時,不僅要考慮某產業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還應考慮產業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進步和勞動力的發展,以及該產業的勞動力匹配程度。從這一點來看,現階段從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角度對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的研究尚不全面。綜上所述,現階段國內對于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原則、指標體系的研究還不夠完善。(2)各種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量化方法本身已經比較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量化方法中各種因素的權重設置主要靠人為設定,主觀因素的成分偏大,導致決策的準確性不高。
縱觀國內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相關理論,不難看出,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方法已經比較完善,但不管是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原則、基準還是指標體系,目前研究的一個共同點是注重產業相關經濟指標的高低,對產業對人民生活、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考慮并不到位,缺乏對區域產業與人民生活、資源和環境關系問題的系統考慮。新型工業化實質上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突出表征的工業化,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新型工業化道路下,區域主導產業被賦予新的內涵,也對主導產業的選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工業化道路下的經濟發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的。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經濟效果、人與生態有效循環的發展方式。因此,選擇區域主導產業,必須首先考慮人民生活、資源與環境,這是新時期我國選擇區域主導產業必須首先要考慮的制約性因素。“人本經濟”思想既注重效率原則,又注重公平原則,主張以人權為本的方式來發展經濟,關注人的因素,認為人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而傳統物本經濟發展思想則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終極目的,以效率為中心,忽視人作為經濟增長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導致了現實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如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經濟發展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為代價等問題。通過文獻綜述,可以發現,國內對于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的研究是以“物本經濟”為出發點,這一點有悖于各區域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改善民生、保護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目標。因此,應從“人本經濟”視角,研究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問題,才能從根本上適應新型工業化道路下社會對經濟發展提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要求,才能保證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促進環境的改善,這與科學發展觀要求和目標是相統一的。
[1]David Gibbs,Michael Healey.Industrial ge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J].Applied Geography,1997,(3):193-201.
[2]Porter 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7-90.
[3]Daniel C.K.Shift-share analysis: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economic change[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0,(34):177-198.
[4]Bergsman J.,Greenston P.,Healy R.A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ased on loca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75,(2):1-28.
[5]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中譯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7]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中譯本)[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9]周振化.產業政策的經濟理論系統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0]江世銀.選擇區域主導產業的約束條件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3,(2):20-23.
[11]李龍新.基于勞動力發展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
[12]馬利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13]楊戈寧,劉天卓.區域主導產業概念辨析及選擇指標的探討[J].科學學研究,2007,(2):288-291.
[14]關愛萍,王瑜.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研究[J].統計研究,2002,(12):37-40.
[15]劉運,余東華.科學發展觀下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原則、基準與約束條件[J].山東社會科學,2009,(1):93-96.
[16]何景名.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10-11.
[17]馮杰,榮朝和.關于地區或城市主導產業選擇基準與方法的探討[J].經濟地理,1999,(12):46-49.
[18]陳剛.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含義、原則與基準[J].理論探索,2004,(2):22-23.
[19]陳剛.主導產業形成的動因、路徑及影響因素[J].經濟縱橫,2004,(3):46-48.
[20]劉亞錚,陳國洲.新型工業化下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J].價值工程,2008,(11):106-108.
[21]吳鋒鋒.甘肅產業結構優化與主導產業選擇[J].學術縱橫,2009,(4):143-144.
[22]朱洪倩,耿弘.基于產業關聯分析的主導產業(群)選擇研究[J].科研管理,2007,(4):155-161.
[23]趙昌昌,王貴森,等.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一個關于陜西省主導產業選擇的案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2):62-65.
[24]趙艷軻,余興厚.基于投入產出和DEA的重慶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3-37.
[25]楊雪春,蘇海威,王茂軍.基于投入產出數據的區域工業主導產業選擇——以四川省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76-82.
[26]楊偉,凌起.基于SSM的泉州市工業結構研究[J].經濟地理,2003,(4):53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