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淮
大數據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已成為信息時代大國競爭的新領域。美國政府將大數據看作是“未來的新石油”,并將對大數據的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我國也要求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政府服務水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年來分別下發《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要求建設國家審計大數據中心,加大審計數據集中力度。國家審計署也要求建立健全數據采集與管理的制度規范和工作機制,推進建立定期數據報送制度,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相關性和連續性;大力推進各類數據的整合和標準化。按照上述要求,各級審計機關加大了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數據集中度,運用大數據開展各類審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完善國家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處理和解決:
一是國家審計數據更新機制不健全、組織體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國審計數據更新缺乏統一的要求和組織協調機制,全國性的數據采集也僅限于財政、稅務、社保等少數幾個行業,各省數據采集的行業、內容標準不一;數據更新的內容、周期和途徑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采集與更新的職責范圍需要進一步厘定。由于大量數據分散于不同的部門,數據管理權限集中于中央部門,已有數據的提供使用情形呈現典型的“V”字型,審計數據使用的及時性和效益性被阻礙或延遲,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能。
二是采集對象數據結構變化較快,國家審計數據更新缺乏統一標準,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由于采集對象數據技術標準不統一,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時間不同、地域不同,數據的標準結構無法統一,導致時間和空間上的綜合研究和對比無法實現。再加上國家審計數據更新技術支撐不力,數據更新與共享技術應用力度不夠,難以滿足工作實際需求。
三是國家審計數據更新經費無穩定保障。目前,國家審計數據更新基本采用與審計項目掛鉤,有審計項目任務時,可以要求相關單位提供標準數據,無審計項目時則無法更新;就算審計機關建立了數據采集機制,但把規模龐大的數據標準化,除卻時間外,也需要大量的投入。目前各級審計機關還缺乏持續穩定的經費保障。
當前,各級審計機關都在積極推進大數據審計,加快“金審工程”三期建設,拓展大數據技術運用,推廣數字化審計模式,而國家審計數據持續更新是拓展大數據技術運用,推廣數字化審計模式的基點和源泉,構建國家審計數據更新體系是推進大數據審計的基礎條件,必將成為推動國家審計全覆蓋目標實現,提升審計質量,促進審計工作與時俱進、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力和動力源。
第一,建立科學順暢的更新工作機制。
一是明確國家審計數據范圍、類別,管理權限,更新機制以及數據使用條例,劃清服務與更新的職責范圍。
二是建立自上而下和上下結合的數據更新工作機制: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要自上而下,便于統一思路、統一方法、統一標準;數據更新途徑上下結合,中央部門管理的數據由審計署負責更新,由省市部門管理的數據由各地審計廳(局)負責更新。
三是數據更新周期因事制宜、因單位有別,有計劃、分階段、遵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逐步展開:“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信息數據庫”等基礎數據適時更新,按審計工作需要和數據服務期限定期更新。
第二,構建穩定的人才隊伍體系。
以國家審計署為龍頭,構建國家審計數據中心,以各省級審計廳(局)為基礎,構建國家審計數據中心分中心,形成中央、省、市、縣四級隊伍組織體系。特別是省以下各級審計機關,要結合省以下統一管理的契機,設置專門的部門和穩定的人員負責數據的采集、管理和定期更新工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范能力。
第三,構建核心的更新技術體系。
以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為契機,更加聚焦預算執行、經濟責任、自然資源資產等審計,更加關注國家重大戰略執行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在充分匯聚已有各類數據的基礎上,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引領,探索攻關“數據驅動+知識驅動”數據更新技術,研發數據更新平臺,實現對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履行職責相關電子數據信息和必要技術文檔的歸集和更新,為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提供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各類數據,以及相應的數據處理分析工具,滿足對大規模審計數據快速和深入挖掘的需求。
第四,建立操作可行的技術標準體系。
進一步完善審計業務數據規劃,探索操作可行的數據更新基礎標準、方法標準等,制訂數據匯聚、更新的技術標準與方法指南,完善數據質量控制與驗收標準,形成全國統一的數據更新標準體系。
第五,確立持續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一是爭取各級財政部門大力支持,把審計機關數據采集和更新項目列入部門預算,建立經費保障制度。
二是除正常的信息化建設項目外,突出重點,加大基礎性數據科技采集更新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