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德 趙 琨
威遠是典型的山區縣,轄內20個鎮(其中,10個山區鎮),總人口72.8萬人。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331.92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億元,同口徑增長8.1%。2017年末,縣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33.4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50.56億元。2017年末,威遠農商銀行各項存款余額84.8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7.22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48.1億元,增幅1.29%,占縣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31.95%,占縣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幅的167.91%,是名副其實的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主力軍。而如何有效提升金融支持質效,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成為擺在威遠農商銀行面前的一張時代問卷。
助力建設誠信鄉村,農商銀行既有與民相親的獨特優勢,更有業務發展的現實需要,應積極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地區融資融智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與政府、人行、銀監、法院、工商、稅務等合作力度,持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建設工作,推動農戶信用評價結果與農戶貸款管理相結合,建立健全信貸業務及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借助村兩委、第一書記、金融聯絡員等力量,加大農戶信息采集力度,完善農戶信用信息檔案,有效提升農戶經濟檔案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著力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同時,應充分利用人緣、地緣及當地社會網絡優勢,在農村地區廣泛開展誠信教育,普及征信知識,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
強化鄉村振興特色產品創新和整合力度,圍繞縣委政府建設丘區經濟強縣的目標,進一步加強金融供給側改革,豐富產品體系,改善金融有效供給的質量。強化金融產品對產業的引領作用,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創新推廣應收賬款質押貸款、“銀行+保險”等融資模式,增加農業產業要素供給;對接鄉村小城鎮建設、農田水利、農村土地整治、飲水安全、清潔能源、土地增減掛鉤等建設項目,探索研發專項金融產品,運用“銀行+農戶+企業”“銀行+農戶+財政補貼”等服務模式,為建設宜居宜業鄉村提供資金支持;立足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特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深耕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建立客戶分層體系,提高風險定價水平,實施精細化、差異化定價,合理確定利率或費率水平;進一步簡化金融供給的業務流程,優化業務審批流程,縮短融資鏈條,探索運用大數據平臺,科學合理設定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指標,提升金融有效供給的效率。
積極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的便民服務網絡,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全力滿足鄉村教育、養老、水電、天然氣、通信等領域的支付結算和代收代繳金融服務需求,提升鄉村社會公共服務便利性,為宜居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進一步優化物理網點渠道建設,加強鄉村人流物流集聚區的網點金融服務。加快電子渠道建設,大力發展移動金融服務,重點推廣手機銀行業務,逐步將各類生活場景應用到手機銀行,為客戶提供移動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務體驗。探索建設支持閃付、NFC手機支付等快捷方式的交易支付結算平臺,為客戶提供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務體驗。強化便民金融服務點建設,不斷提高金融便民服務入村業務運營管理質效,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銷推廣活動。
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三農”資金的投入需要大量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要保證信貸資金的可持續性供給,就必須把住信貸風險底線。要牢固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筑牢信貸資金風險管理“三道防線”。認真開展信貸業務事前風險評估,提前制定風險防范預案,增強風險管理有效性。加強信貸資金流向監測管理,嚴防信貸資金挪用和違規進入“兩高一剩”、房地產等非農領域,前瞻性做好涉農信貸風險防控。加速不良資產處置,將不良貸款清收作為持續性、常態化工作,綜合運用重組、追償、轉讓等多種手段,加快處置不良資產。
積極搭建銀政合作、銀企互動平臺,增強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合力。健全黨建引領保障機制,實施轄內各級黨組織黨員聯動服務,圍繞新時代“三農”工作要求,致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金融服務人才隊伍。探索政府、銀行、融資擔保機構、農業保險公司共同參與、合理分擔風險的可持續合作模式,大幅提高用于農業和農村經濟資金的可獲得性。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等基礎信息收集、加工和評價工作,調整完善信用建設評價指標。建立完善與地方政府、司法機關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積極推動落實跨部門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形成逃廢債打擊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