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智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規劃勘察研究院,山東 泰安 271000)
郭屯井田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井田內地層自下而上分為:奧陶紀中統、石炭系中統本溪組、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統上石盒子組、新近系及第四系。主要含煤巖系為太原組和山西組。
井田內的主要含水層為:第四系下組、新近系底部砂礫層孔隙含水層,侏羅系上統砂礫巖裂隙承壓含水層,3煤層頂、底板砂巖裂隙含水層,太原組三灰巖溶裂隙含水層,十下灰巖溶裂隙含水層,奧陶系灰巖為含煤地層基底含水層,屬強含水層。其中,3煤層頂、底板砂巖和太原組三灰是開采上組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層;十下灰為開采下組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層,奧灰為開采下組煤的間接充水含水層。
井田內的主要隔水層為:新生界地層中的粘土、砂質粘土層,侏羅系泥巖、粉砂巖,上石盒子組泥巖、下石盒子組雜色泥巖、粉砂巖,太原組泥巖、粉砂巖及本溪組鐵鋁質泥巖等,它們大都與含水層相間沉積,阻隔了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
郭屯煤礦東起田橋斷層及田橋支斷層,西至煤系地層底界露頭,南起3925000緯線,北至25勘探線。東部田橋斷層落差大于500m,西升東降,使井田內的煤系含水層與對盤的二疊系地層對口,對盤無強含水層,因此可能是阻水邊界。西部煤系地層底界露頭,為補給邊界。南北均為人為技術邊界,視為補給邊界。因此井田邊界水文地質條件為:東部為阻水邊界,西部、南部、北部為補給邊界。
建井期間,2006年之前礦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0m3/h,2006~2008 年涌水量在 100~200m3/h(2007年礦井處于建設時期,沒有形成統一的礦井水量觀測記錄),自2009年以來,隨著巷道掘進和工作面的開拓,3煤頂底板面積增大,頂板斷層水和淋水點增多,涌水量逐漸增大,2009年12月涌水量增大到424m3/h。

圖1 建井期間礦井涌水量歷時曲線圖
礦井生產期間涌水量大約在500m3/h 左右,2010年至2013年5月的涌水量見圖2。

圖2 2010~2013年5月礦井涌水量歷時曲線圖
礦井2010~2013年5月的涌水量極值及正常涌水量見表1。

表1 2010~2013年5月平均涌水量及極值 (m3/h)
上述涌水量不包括上石盒子組砂巖水水量。上石盒子組砂巖水水量為建井期間殘留水量,以M4、M5砂巖含水層水量為主,初期巷道總水量約320m3/h,其中M4、M5含水層水量為260m3/h,其他為頂底板散水;經過多年疏放,目前巷道總水量為194.8m3/h,其中M4、M5水量103m3/h。兩含水層下距開采煤層(3煤)213~235m,對煤層開采沒有影響。上石盒子組砂巖水的封堵工作已完成招標等事項,近期將組織施工。預計封堵后水量將減少160~180m3/h。從圖2可以看出,2010~2013年5月礦井涌水量總體較穩定,但有3個時間段涌水量波動較大,具體情況及原因分析如下:
(1)2010年12月~2011年4月涌水量出現第一次峰值,這是因為:①隨著巷道掘進長度的增加、含水層揭露面積的增大,突水點增多。②2010年底1301工作面底板三灰突水,突水量最大達280m3/h。以上原因使礦井涌水量增大。2011年年中以后,由于礦井對主副井和大巷出水點進行了注漿堵水,取得了良好效果,且井下探放水對3砂、三灰等主要充水含水層進行了大規模疏放,因含水層的補給有限,靜儲量減小,所以礦井涌水量出現了較大的下降。(2)2011年8~11月,礦井涌水量增大。主要原因為:①1303工作面對3煤頂底板砂巖和三灰放水。②2011年9月9日,1308工作面K12點(距下出口90m)發生頂底板砂巖突水,水量最大達246m3/h。③2011年10月9日,1301工作面推采434m處發生頂底板砂巖突水,水量最大達150m3/h。以上原因,導致礦井涌水量增大。
(3)2012年10月由于礦井探放1310工作面3砂水、三灰水,導致礦井涌水量增大。
建井期間礦井涌水量主要由井筒和大巷的石盒子組砂巖水構成,生產階段礦井涌水量由3煤層頂板砂巖水、三灰水構成。以最近的礦井涌水量構成情況看:3煤層頂板砂巖水占40.6%、三灰水占59.4%。
本井田目前開采一采區3(3下)煤層,未來仍然開采3(3下)煤層,開采范圍仍然在一采區。根據充水因素分析,3下煤層頂底板砂巖和三灰為直接充水含水層。本次分別預計其涌水量。
(1)參數選擇:井田內有J-12、J-17、B1-3孔對3砂抽水,對其成果和抽水過程分析可知,抽水曲線正常,其成果可作為涌水量計算依據。故3砂涌水量計算采用J-12、J-17、B1-3孔抽水成果的平均值。開采水平為-808m,其參數如下:
開采水平:h=-808m;
B1-3孔實測靜水位:h'=-270.03m;
水位降深:S=|h|-|h'|=808-270.3=537.97m;
J-12、J-17、B1-3孔最大滲透系數平均值:K=0.0109m/d;
3砂平均厚度:M=28.28m;
引用半徑r:

式中:
P-揭露范圍周長,18.5km。
引用影響半徑R:

(2)計算方法:大井法承壓轉無壓公式

將參數代入公式得:

本次報告利用J13、J17、B7-1孔的抽水試驗資料和一采區井下探放水孔G3#的觀測數據(L2、L4孔位于四、五采區,本次不采用),采用大井法承壓公式預計三灰涌水量。
(1)參數選取
開采水平:h=-808m;
井下G3#三灰觀測孔觀測的水位:h'=-400.3m;
水位降深:S=|h|-|h'|=808-400.3=407.7m;
J-13、J-17、B7-1孔最大滲透系數平均值:K=0.1138m/d;
三灰平均厚度:M=5.81m;
引用半徑r:

式中:
P-揭露范圍周長,18.5km。
引用影響半徑R:

(2)計算方法:選擇大井法承壓水公式
Q三灰=2.732KMS/(lgR-lgr)
(3)結論:將參數代入公式得:
Q三灰=4332.02m3/d=180.50m3/h
故礦井的正常涌水量:
Q=Q3砂+Q三灰=248.54+180.50=429.04m3/h,根據2010年~2013年5月礦井實測資料,礦井最大涌水量為正常涌水量的1.1~1.2倍,為保證安全,取1.5倍,即Qmax=1.5Q=643.56m3/h。
本次預計正常涌水量為429.04m3/h,小于礦井2010年~2013年5月的正常涌水量453~543.6m3/h(不包括上石盒子組砂巖水涌水量)。分析原因如下:礦井2005年10月開工建設,2010年3月正式投產,含水層處于剛揭露階段,涌水量大。3砂水、三灰水以靜儲量為主,隨著礦井工作面的揭露和探放水工程的實施,3砂水、三灰水靜儲量將大大減小,由于補給條件差,未來3砂水、三灰水正常涌水量會逐漸減小。
本次預計的礦井涌水量中不包含上石盒子組砂巖水,上石盒子組砂巖水以M4、M5砂巖含水層水量為主,經過多年的疏放已衰減,正準備封堵。封堵后,上石盒子組砂巖含水層的涌水量將大大減小,故本次報告預計正常涌水量時不再考慮上石盒子組砂巖水。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根據煤田勘探與礦井開采經驗,3砂與三灰的富水性極不均一,一般淺部或斷層附近,富水性較強,礦井涌水量較大。另外初揭含水層時,礦井涌水量較大,經過一定時間的疏排后,涌水量逐漸變小,并趨于正常涌水量。因此,在斷層附近或初揭含水層時,應充分做好防排水及探放水工作,以防發生突水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