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濤
(錦江區婦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 610011)
新生兒黃疸又叫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此病患兒可發生核黃疸,從而可損傷其神經系統[1]。
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法。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和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均為臨床上常用的藍光照射療法[2-3]。本文對在錦江區婦幼保健院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對比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與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錦江區婦幼保健院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皮膚黏膜黃染的癥狀。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膽道疾病所致黃疸的患兒及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患兒。根據照射治療方式的不同將這10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50例/組)。觀察組患兒中有男27例,女23例;其日齡為1~15 d,平均日齡(3.28±1.36)d;其中有足月兒31例,早產兒13例,過期產兒6例;其體重為2~4.9 kg,平均體重(3.23±1.15)kg。對照組患兒中有男25例,女25例;其日齡為1~14 d,平均日齡(3.59±1.14)d;其中有足月兒29例,早產兒14例,過期產兒7例;其體重為2.2~4.9 kg,平均體重(3.27±1.13)kg。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的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方法是:每天對患兒進行2次藍光照射,每次照射4~6 h(兩次照射之間間隔2~4 h),連續治療3~7 d。對對照組患兒進行連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方法是:每天對患兒進行1次藍光照射,每次照射18 h(兩次照射之間間隔6 h),連續治療3~7 d。使用雙面藍光箱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在進行治療前,使用黑布遮住患兒的雙眼、肛門部位和會陰部位。在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并注意觀察其皮膚黃染癥狀的改善情況。
1)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2)在治療前、治療1 d后、治療2 d后、治療3 d后對患兒進行膽紅素檢測,并記錄其總膽紅素水平的下降值。3)比較兩組患兒每天睡眠的時間、每天的攝奶量和每天排便的次數。4)比較兩組患兒皮疹、腹瀉、發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治愈:治療后,患兒皮膚黏膜黃染的癥狀完全消失,其總膽紅素的水平恢復正常。好轉:治療后,患兒皮膚黏膜黃染的癥狀基本消失,其總膽紅素的水平趨于正常。無效:治療后,患兒皮膚黏膜黃染的癥狀未消失,其總膽紅素的水平未降低。
對本文中的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患兒總膽紅素的水平、每天睡眠的時間、每天的攝奶量、每天排便的次數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的有效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兒有23例(占46%),為好轉的患兒有25例(占50%),為無效的患兒有2例(占4%);對照組患兒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兒有21例(占42%),為好轉的患兒有26例(占52%),為無效的患兒有3例(占6%)。觀察組患兒治療的有效率〔96%(48/50)〕與對照組患兒治療的有效率〔94%(47/50)〕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對比
在治療1 d、2 d、3 d后,兩組患兒總膽紅素水平的下降值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1 d、2 d、3 d后兩組患兒總膽紅素水平下降值的比較(μmol/l,±s )

表2 治療1 d、2 d、3 d后兩組患兒總膽紅素水平下降值的比較(μmol/l,±s )
分組 例數 治療1 d后 治療2 d后 治療3 d后觀察組 50 66.65±14.18 71.36±15.92 68.99±15.33對照組 50 68.23±15.61 72.18±15.63 67.45±16.50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患兒每天睡眠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兒,其每天的攝奶量多于對照組患兒,其每天排便的次數少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每天睡眠的時間、每天的攝奶量和每天排便次數的比較(±s )

表3 兩組患兒每天睡眠的時間、每天的攝奶量和每天排便次數的比較(±s )
分組 例數 每天睡眠的時間(h)每天的攝奶量(ml)每天排便的次數(次)觀察組 50 18.52±4.26 305.28±40.72 1.61±0.31對照組 50 15.80±4.41 237.48±40.65 2.85±0.34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低于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6%),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法。此療法的作用機制是膽紅素在藍光照射的作用下可發生異構反應[4]。有研究指出,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清膽紅素的水平[5]。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和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均為臨床上常用的藍光照射療法。但有研究發現,接受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的患兒,常會發生發熱、皮疹、腹瀉等不良反應[6]。劉靜等[7]研究指出,與采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相比,用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提高其攝奶量、延長其睡眠的時間,降低其腹瀉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比較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和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錦江區婦幼保健院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的有效率〔96%(48/50)〕與對照組患兒治療的有效率〔94%(47/50)〕相比,P>0.05。在治療1 d、2 d、3 d后,兩組患兒總膽紅素水平的下降值相比,P>0.05。這表明,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和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降低其總膽紅素的水平。在治療期間,觀察組患兒每天睡眠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兒,其每天的攝奶量多于對照組患兒,其每天排便的次數少于對照組患兒,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低于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6%),P<0.05。這表明,與采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相比,用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新生兒黃疸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和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與采用持續性藍光照射療法相比,用間歇性藍光照射療法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