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清
(四川省腫瘤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膀胱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該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1]。膀胱癌具有浸潤性強、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手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對膀胱癌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膀胱癌患者進行該手術,可以明顯提高其生存質量。但是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手術的操作較為復雜,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大,使其在手術后易出現較多的并發癥。研究發現,在對膀胱癌患者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前,對其進行有效的腸內營養支持,可以糾正其低蛋白血癥,增強其體質,進而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探討在對膀胱癌患者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前對其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對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四川省腫瘤醫院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的62例中老年膀胱癌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51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50~75歲,平均年齡為68.5歲。其中,有42例患者進行經尿道膀胱癌等離子電切術后病情復發,其余20例患者經病理學檢查被確診患有膀胱癌。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及其他心肺合并癥的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這些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均使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NRS-2002)對其進行營養風險評估[2]。這些患者均能經口進食。在手術前1周,指導這些患者吃瘦肉、雞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70 g/d。在進行手術的前3 d,指導這些患者吃流食或半流質食物[3],為其靜脈滴注氨基酸、脂肪乳,必要時可遵醫囑為其輸入卡文等腸外營養液[4]。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使用的腸內營養素包括安素(400 g/罐)和能全素(400 g/罐)。在進行手術的前1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在200 ml的涼開水中加入6匙(55.8 g)的腸內營養素沖調減250 ml的營養液,3/d。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為其選擇安素或能全素。6匙腸內營養素可提供30多種營養元素,其中主要包括蛋白質8.9 g、熱量251 Kcal。可根據患者機體的耐受情況為其調整腸內營養素的濃度,但要保證其每日攝入腸內營養素的劑量不變[5]。
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低蛋白血癥、切口感染、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發生情況。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手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膀胱癌是指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是泌尿系統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病率居我國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膀胱癌的致病原因較為復雜。研究發現,該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患者有吸煙史、長期接觸芳香胺類化學物質有關。
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膀胱癌的常用手術。該手術是泌尿外科較為復雜的手術之一。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的難度較大,進行該手術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5]。早期營養支持(口服營養素)及相應的護理干預是降低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有效方法。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營養風險評估,并有針對性地給予其營養支持,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確保其手術的效果[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在對膀胱癌患者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前對其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