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國,梁正強,吳曉峰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人民醫院骨科,貴州 遵義 5633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骨折。該病患者多為老年人。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都是臨床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手術。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分為試驗組(n=30)和參照組(n=30)。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61~86歲,平均年齡為(70.12±3.41)歲;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Evans分型為Ⅰ型的患者有9例,為Ⅱ型的患者有6例,為Ⅲ型的患者有8例,為Ⅳ型的患者有7例。在參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62~84歲,平均年齡為(70.36±3.17)歲;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Evans分型為Ⅰ型的患者有8例,為Ⅱ型的患者有5例,為Ⅲ型的患者有9例,為Ⅳ型的患者有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進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的方法是:先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復位,指導其取仰臥位,將其臀部墊高約20°~30°,采取的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患者患側的髖外側入路,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對其骨折部位進行閉合復位。從患者股骨大粗隆的頂點做一個縱向切口,切口的長度為15 cm。對切口上端及皮下的闊筋膜張肌進行剝離,使股骨大粗隆顯露出來。從距離股骨大粗隆下端2~3 cm的位置鉆入導針,根據導針的長度對動力髖螺釘三聯擴孔固定的深度進行調整,然后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動力髖螺釘,并將動力髖螺釘擰入鋼板,在股骨干上固定鋼板。最后,對切口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并縫合手術切口。對試驗組患者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其臀部墊高約20°~30°,使其患肢內旋10°~15°。術前的麻醉方式與參照組患者相同。在距離患者股骨大粗隆頂端的5~10 cm處做一個縱向切口,切口的長度為5 cm。鈍性剝離患者的股骨大粗隆,使其股骨大粗隆的頂點顯露出來。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將導針插入到患者患側股骨的髓腔內。利用空心鉆頭對患者骨折處近端的髓腔進行擴張,按照導針的方向對螺旋刀片進行錘擊。在定位器的引導下擰入骨折處遠端的鎖釘,確保患者患側的股骨被有效的鎖定,最終旋入鎖釘的尾帽。其余的操作與參照組患者相同。
手術后,對這些患者均進行12個月的隨訪。在隨訪期間對患者髖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優是指手術后,患者髖關節的功能完全恢復,其骨折處完全愈合,無疼痛感。良是指手術后,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有明顯改善,其骨折處基本愈合,偶有較為輕微的疼痛感。差是指手術后,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未恢復,其骨折處未愈合或出現畸形,其骨折處存在較為嚴重的疼痛感。手術的總有效率=(總例數-髖關節功能為差的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21.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手術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的比較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逐漸升高[2]。以跌倒為代表的低能量損傷是導致此類骨折發生的主要原因。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合并有脊柱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及橈骨遠端骨折等。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保守治療的效果較差,患者在手術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易出現較多的并發癥[3]。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都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手術。在對該病患者進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時,滑動螺釘可以與鋼板進行有效的連接,可有效地增加鋼板的抗彎性及支撐作用,促使患者的骨折部位盡快愈合[4]。但是該手術的創口較大,患者在手術后易出現螺釘松動、鋼板斷裂、骨折處的血運被破壞等情況[5-6]。在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時,主釘被放置在髓腔內,可以通過膨脹擠壓的方式傳導負荷。該裝置的內應力、外應力均較強,穩定性也較好。使用螺旋刀片的抗旋能力較強,可有效地促進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另外,該手術的切口僅有5 cm,遠小于進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手術的切口。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小切口手術,不會對其患肢造成二次傷害。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