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舸飛,彭遠立,何思君,唐 強
(綿陽市骨科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橈骨遠端骨折又被稱為柯萊斯骨折。該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摔倒時用手掌撐地,導致其腕關節處于背伸位、前臂內旋,使作用力沿其肢體骨骼傳遞到橈骨下端,進而使其橈骨遠端偏離正常解剖位所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多為中老年女性[1]。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多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進行治療,但術后其患肢常發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腫脹。有資料顯示,對接受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進行術后治療的效果很好,可減輕其患肢疼痛及腫脹的程度。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進行術后治療的效果,筆者對68例接受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將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綿陽市骨科醫院收治的68例接受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68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中藥組。在中藥組患者中,有男15例,女19例;其年齡為39~78歲,平均年齡為(51.2±2.6)歲;其中AO分型為A1型的患者有8例,為A2型的患者有16例,為A3型的患者有10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6例,女18例;其年齡為36~79歲,平均年齡為(52.5±2.5)歲;其中AO分型為A1型的患者有7例,為A2型的患者有16例,為A3型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術前,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影像學檢查。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具體的手術方法為:讓患者取仰臥位,對其使用5 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患者骨折部位的積血。將患者的患肩外展90度、肘關節屈曲90度,握住其患肢的手掌進行牽引,牽引的時間為8 min。牽引完成后,迅速將患者的患肢取關節掌屈尺偏位。用適當的力度按壓患者骨折的遠端背側,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保持患者患肢的關節掌屈尺偏位。然后,使用塑形小夾板固定患者的患肢。將用于橈骨側和背側的夾板置于患者患肢關節上端1 cm與肘關節下段2 cm處,將用于掌側的夾板和用于尺側的夾板分別置于其患肢肘關節與腕橫紋下3 cm處,最后用彈性繃帶固定夾板。術后,對對照組患者使用七葉皂苷鈉、甘露醇等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七葉皂苷鈉(生產廠家:武漢愛民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3369)的用法為:靜脈滴注,每次滴注0.1~0.4 mg/kg,每天滴注1次。甘露醇(生產廠家: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0861)的用法為:靜脈滴注,每次滴注1~2 g/kg,每天滴注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7 d。對中藥組患者在實施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進行治療。桃紅四物湯(出自《醫宗金鑒》)的基本藥物組成為:當歸15 g、熟地黃15 g、川芎15 g、白芍15 g、桃仁15 g、紅花15 g。若患者存在較重的肢體疼痛,可在上述組方中加入適量的五靈脂、木香等具有行氣活血功效的藥物;若患者具有舌上瘀斑、唇甲紫暗等血瘀癥狀,可在上述組方中加入適量的延胡索、郁金、姜黃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若患者具有脅肋脹痛、脾胃脹滿、舌紅苔黃等肝胃郁熱的癥狀,可在上述組方中加入適量的黃芩、浙貝母等具有清熱解郁功效的藥物;若患者具有頭重如裹、舌黃苔膩、脈滑澀等濕濁中阻的癥狀,可在上述組方中加入適量的藿香、砂仁、厚樸等具有祛濕化濁功效的藥物;若患者具有胃氣上逆的癥狀,可在上述組方中加入旋覆花、法半夏等具有降逆止呃功效的藥物。將上述諸藥用500 ml清水煎煮,去渣取汁,每天服用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7 d。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6個月的隨訪,觀察其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及臨床療效。根據橈骨遠端骨折恢復效果的評估標準,將其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等級:優秀:患者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其骨折部位復位良好,其患肢可正常活動;良好:患者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其骨折基本復位,其患肢活動輕度受限;一般:患者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改善,其骨折基本復位,其患肢活動明顯受限;差:患者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未改善,其骨折部位畸形,其患肢不能活動。優良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1、IL-6及TNF-α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中藥組患者的IL-1、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IL-1、IL-6及TNF-α水平的比較(±s )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IL-1、IL-6及TNF-α水平的比較(±s )
例別 例數 IL-1(ng/mL) IL-6(pg/mL) TNF-α(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藥組 34 0.28±0.08 0.11±0.03 139.55±31.25 87.26±12.26 0.87±0.12 0.45±0.06對照組 34 0.29±0.03 0.18±0.05 139.49±31.24 119.66±18.68 0.89±0.12 0.64±0.09 t值 0.018 0.012 2.464 2.474 0.035 0.0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中藥組治療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時,可根據其骨折部位腫脹的情況適當調整小夾板的松緊度,避免夾板固定其患肢過緊而影響其患肢的血運。該手術方法可保證患者橈骨遠端斷端的相對穩定,有效地避免為其更換石膏時其發生骨移位[2-3]。但該手術方法不能有效地減輕患者患肢的腫脹及疼痛。中醫認為“不通則痛”[4]。患者發生橈骨遠端骨折后,可損傷其肢體遠端的脈絡,影響其血液循環,造成其瘀血積于肌膚腠理。在本次研究中,對接受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術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使用桃紅四物湯進行術后治療。桃紅四物湯中紅花、川穹、當歸等藥物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方中熟地黃具有滋補脾腎的作用。該方中諸藥合用可改善患者氣血瘀滯的狀態,進而降低其體內炎性因子的水平,有效地減輕其患肢疼痛及腫脹。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中藥組患者的IL-1、IL-6及TNF-α水平均較低,其治療的優良率較高。綜上所述,對接受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進行術后治療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