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鵬
(宜興市善卷骨科醫院,江蘇 宜興 214233)
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此病多見于老年人群。近年來,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在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顯現出良好的效果[1]。本文對在宜興市善卷骨科醫院住院治療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旨在分析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將在宜興市善卷骨科醫院住院治療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68例患者的收治時間均為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其意識清楚,未患有精神障礙、肝腎功能不全和血液系統疾病;其本人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比較組和研究組。比較組34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58~73歲。研究組34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60~75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術前檢查,包括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血常規檢查和肝腎功能檢查等。應用常規的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對比較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其胸大肌、三角肌之間做切口。鈍性分離其肌肉組織,剝離骨膜,使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在此期間注意保護骨折端周圍的軟組織。使用克氏針對肱骨大、小結節進行臨時固定。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觀察骨折端的復位效果。在確保復位效果理想后,先使用拉力螺釘固定骨折塊,然后再使用T型鋼板對骨折端進行固定。留置負壓引流管,關閉切口。應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如下: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對其骨折端進行閉合復位,然后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觀察復位的效果。在確保復位效果理想后,在三角肌胸大肌間隙處做切口。將肱骨近端鎖定鋼板置于肱骨大結節頂點下方0.5 cm、結節間溝后1.0 cm處。使用克氏針對鎖定鋼板進行臨時固定,使用螺釘固定骨折近端及遠端。在確認骨折部位復位及固定效果良好后,使用3~4枚鎖定螺釘固定鋼板近遠端。完成固定后,留置負壓引流管,關閉切口。在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在術后24 h,為患者拔除引流管。在術后第2 d,協助患者進行患肩被動運動訓練。在術后7 d,指導患者進行患肩主動運動訓練。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骨不連、骨髓炎、創傷性關節炎等)的發生情況[2]。
優:治療后,患者肩關節的活動不受限制。良:治療后,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度提高>80%。中:治療后,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度提高75%~80%。差:治療后,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度<75%。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統計軟件SPSS 21.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優者有12例,為良者有16例,為中者有5例,為差者有1例;比較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優者有8例,為良者有12例,為中者有8例,為差者有6例。研究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82.35%(28/34)〕高于比較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58.82%(20/34),P<0.05。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88%(2/34)〕低于比較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3.53%(8/34)〕,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近年來,隨著內固定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內固定手術已成為治療肱骨骨折的主要手段。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常規的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骨折,但創傷性較大,固定效果一般。有研究發現,接受常規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的肱骨骨折患者在術后易發生肱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是一種具有創傷小、不暴露骨折端等優點的術式。
相關的文獻指出,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能夠獲得良好的固定效果,降低患者術后內固定松動、螺釘斷裂等并發癥的發生率[3]。筆者認為,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具有以下優點:1)創傷小,術中無需剝離骨膜,從而不會影響骨折端周圍組織的血運情況。2)使用鎖定鋼板對骨折端進行固定能夠減輕對骨膜的損傷程度,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生理環境。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改善其肢體的運動功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