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忠,柳國文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心外科,山西 晉中 030800)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食管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上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是進行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進行傳統的開放食管癌根治術,其手術切口的直徑較大,術后易發生并發癥[1]。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微創外科手術被廣泛地應用于食管癌的治療中。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是治療食管癌時常用的微創外科術式之一。有研究表明,與進行傳統開放食管癌根治術相比,對食管癌患者進行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可縮小其手術切口的直徑,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肺功能的恢復[2]。本次研究主要對比用傳統開放食管癌根治術與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間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36例食管癌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經胃鏡取病理組織活檢后,被確診患有食管癌。2)患者無明顯的心肺功能不全的情況。將這36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均為男性;其年齡為52~72歲,平均年齡為(61.5±1.3)歲。研究組患者均為男性;其年齡為51~73歲,平均年齡為(61.1±1.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開放食管癌根治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然后對其進行消毒鋪巾。2)在患者右胸第5肋間的后外側做一個長度約為15 cm的手術切口,開胸離斷其奇靜脈,游離其胸段食管,清掃縱膈淋巴結后,留置引流管。3)在患者上腹的正中做一個長度約為15 cm的手術切口,游離其胃,在左側胸鎖乳突肌的內緣做斜切口,切除其腫瘤上方超過5 cm至賁門之間的食管(包括賁門),然后觀察其腹腔內有無粘連的現象。4)在患者頸部胸骨上的兩橫指處進行胃代食管頸部吻合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單腔氣管插管,然后對其進行全身麻醉,為其取90°的左側臥位。2)在患者右側腋后線的第 7 或 第8 肋間處做1 cm 的手術切口作為觀察孔,在其腋后線的第 7 肋間和肩胛下角線的第 8 肋間及腋前線的第 3 肋間處各做一個0.5 cm的手術切口作為輔助操作孔。3)檢查患者腫瘤的情況,確定可對其進行手術后,打開其縱隔胸膜,游離食管(下至食管裂孔的水平,上至胸廓入口),用 Hem-o-lok 鉗雙重夾閉其靜脈弓后切斷食管,清掃其下肺韌帶、隆突下淋巴結及雙側喉返神經鏈淋巴結。4)對患者進行止血處理和胸腔沖洗,為其放置胸腔引流管,觀察其膨肺有無漏氣的現象,然后關閉其胸腔[3]。5)為患者取平臥位,通過腹腔鏡游離其胃后,在其上腹部正中的手術切口處制作管胃,將管胃上提至其頸部后進行胃代食管頸部吻合術。
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及其肺功能的各項指標。1)臨床指標包括術中的出血量、術后住院的時間等。2)肺功能指標包括FVC (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MMEF(最大呼氣中期流速)和MVV (最大通氣量)。3)術后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2.0軟件中進行處理,所有數值均取三次處理的平均值。統計運算中,運用描述性分析及推斷性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術中的平均出血量為(203.2±1.6)ml,其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為(9.12±1.3)d,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12%。研究組患者術中的平均出血量為(167.3±1.3)ml,其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為(5.61±1.2)d,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4%。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術后住院的時間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術中的出血量(ml)術后住院的時間(d)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照組 18 203.2±1.6 9.12±1.3 8.12研究組t值/χ2 值 18 167.3±1.3 165.438 2.14 1.346 P值 <0.05 <0.05 <0.05 5.61±1.2 17.550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術后研究組患者的FVC、FEV1、MMEF和MVV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
組別/n 例數 FVC(L/s) FEV1(%) MMEF(s)MVV(L)對照組 18 67.3±1.31 70.2±1.11 69.1±1.31 72.2±1.12研究組t值 18 85.3±1.12 96.257 81.2±1.16 46.632 P值 <0.05 <0.05 <0.05 <0.05 86.4±1.52 64.032 84.3±1.21 75.248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食管癌細胞主要來源于食管上皮。目前,臨床上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是進行手術治療。對食管癌患者進行傳統的開放食管癌根治術,其手術切口的直徑大,易導致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癥。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是利用胸腔鏡和腹腔鏡及其他醫療器械施行食管癌根治術的一種微創手術方法。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肺部功能的恢復[4]。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的優勢是:1)用此術式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可縮短為其開胸和關胸的時間。2)用此術式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醫生易辨認其胸腺導管、喉返神經鏈、氣管膜部及細小的解剖結構,可降低為其清掃淋巴結的難度。3)用此術式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不需要切斷其助骨,且腹部的手術切口較小。4)用此術式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時其手術切口較小,故使用超聲刀對其進行止血的效果良好,可明顯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有利于其術后的恢復。5)用此術式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其胸腔外露的時間較短,在為其重構消化道的過程中其肺門與雙側肺組織不會受到擠壓,不會影響其肺功能和血液循環功能[5]。但是,進行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需要手術醫師熟練地掌握食管癌根治術的手術技能、胸腔鏡操作技術和腹腔鏡操作技術,且進行手術的用時較長。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術后住院的時間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其FVC、FEV1、MMEF和MVV均更高。這說明,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對其肺功能的影響較小,并可有效地降低其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與進行傳統開放食管癌根治術相比,對食管癌患者進行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的效果更好,可明顯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術后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肺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