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銘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四川 宜賓 644000)
進行ERCP是臨床上診治胰膽疾病的常用方法[1]。相關的文獻指出,用地佐辛聯合丙泊酚對接受ERCP的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較好。為了進一步探究用地佐辛聯合丙泊酚對接受ERCP的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筆者對在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ERCP的240例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ERCP的2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具有進行ERCP的指征[2]。2)年齡為20~60歲。3)無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病史。4)未患有嚴重的心、肺、肝等器官的疾病。5)未患有凝血功能障礙。6)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應用隨機數表法將這24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120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64例,女56例;其年齡為21~59歲,平均年齡(38.1±1.5)歲;其中ASA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74例,為Ⅱ級的患者有46例。觀察組患者中有男66例,女54例;其年齡為24~57歲,平均年齡(38.8±1.8)歲;其中ASA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69例,為Ⅱ級的患者有51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本次研究經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在術前8 h,告知兩組患者禁食。在術前4 h,告知其禁飲。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協助其取左側臥位,為其使用鼻導管進行吸氧,保留其自主呼吸,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并根據BIS值對其丙泊酚的用量進行調整。為對照組患者靜脈注射0.1 mg的枸櫞酸芬太尼(生產廠家: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2076)進行麻醉誘導。完成麻醉誘導后,為其連接微量泵,然后為其靜脈泵注4~7 mg·kg-1·h-1的丙泊酚。為觀察組患者靜脈注射5 mg的地佐辛(生產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329)。3 min后為其靜脈注射2 mg/kg的丙泊酚。完成麻醉誘導后,為患者連接微量泵,然后為其靜脈泵注3~5 mg·kg-1·h-1的丙泊酚和1μg·kg-1·min-1的地佐辛。待患者的睫毛反射消失后,對其實施ERCP。
1)比較兩組患者麻醉作用持續的時間、術畢至蘇醒的時間、丙泊酚的用量、術中體動的次數、口腔腺體的分泌量和SpO2<90%的發生率。2)比較兩組患者惡心、嘔吐、嗆咳等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蘇醒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丙泊酚的用量、術中體動的次數和口腔腺體的分泌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其SpO2<90%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麻醉作用持續的時間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麻醉指標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各項麻醉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麻醉作用持續的時間(min)SpO2<90%的發生率(%)對照組 120 47.2±8.9 6.3±1.7 537.4±24.6 2.1±0.7 13.8±4.3 26.7觀察組 120 46.8±7.3 5.1±1.2 471.9±22.4 1.4±0.4 7.6±3.8 12.5 t值/χ2 值 1.651 6.317 21.566 9.511 11.835 10.225 P值 0.70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min) 丙泊酚的用量(mg)術中體動的次數(次)術畢至蘇醒的時間口腔腺體的分泌量(ml)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進行ERCP是臨床上診治胰膽疾病的常用方法。芬太尼和地佐辛均為臨床上常用的靜脈麻醉劑。芬太尼可通過與中樞系統中的阿片受體結合的方式起到良好的鎮痛作用。但有研究指出,單用芬太尼對接受ERCP的患者進行麻醉,易導致其發生多種不良反應。地佐辛是一種阿片類受體激動-拮抗劑。此藥的鎮痛效價為嗎啡的5~10倍。與采用芬太尼相比,用地佐辛對接受ERCP的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地松弛其胃腸道的平滑肌,降低其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用地佐辛聯合丙泊酚對接受ERCP的患者進行麻醉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蘇醒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丙泊酚的用量、術中體動的次數和口腔腺體的分泌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其SpO2<90%的發生率和術后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地佐辛聯合丙泊酚對接受ERCP的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令人滿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