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軍,楊懷霞,陳衛東,李五生★
(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肛腸科,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手術室,四川 瀘州 646000)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1]。此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生活方式、遺傳因素、存在大腸腺瘤等因素密切相關[2]。此病患者多為老年男性[3]。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大腸癌,但創傷性較大,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在治療大腸癌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本文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收治的50例大腸癌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旨在探討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癌的臨床效果。
從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收治的大腸癌患者中選取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存在黏液膿血便、腹脹等癥狀,且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大腸癌。這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其年齡在30歲至65歲之間;其中腫瘤的Dukes臨床分期為A期的患者有25例,為B期的患者有20例,為C期的患者有5例;腫瘤的組織學分型為低分化型的患者有10例,為中分化型的患者有25例,為高分化型的患者有15例。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FQJ組和KF組(25例/組)。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協助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術前準備。為KF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其腫瘤側腹部做一個15 cm的切口。對其腹腔進行探查,對其腫瘤近端的腸管進行結扎。切除腫瘤所在節段的腸管、腸系膜及淋巴結,使用環形吻合器重建腸道,縫合腸系膜的切緣。為FQJ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氣腹針為其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在其臍部做一個1 cm的穿刺孔,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確定其病灶的具體位置。對腫瘤近端腸管進行結扎,使用可吸收鈦夾夾閉腫瘤所在腸段的主要供血血管。在腫瘤遠端完整地切除其所在節段的腸管、腸系膜及淋巴結。使用環形吻合器重建腸道,縫合腸系膜的切緣。解除氣腹,關閉腹腔。
1)對比兩組患者術中淋巴結的清除數、術中的出血量和手術的時間。2)對比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術后鎮痛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和術后半年內的存活率。3)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腸梗阻、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的發生率。
用SPSS 22.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中淋巴結的清除數和手術的時間相比,P>0.05。FQJ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KF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術中指標的對比(±s )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術中指標的對比(±s )
組別 例數 術中淋巴結的清除數(枚)手術的時間(min)FQJ組 25 11.3±1.1 157.6±19.3 171.7±22.3 KF 組 25 11.8±1.5 218.5±44.2 179.2±31.7 t值 1.34440 6.3135 0.9417 P值 0.0926 0.0001 0.1755術中的出血量(mL)
FQJ組患者住院的時間、術后鎮痛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均短于KF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術后半年內的存活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術后指標的對比
FQJ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8%)低于KF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4%),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大腸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此病,但創傷性較大,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在治療大腸癌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癌的效果良好,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5-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FQJ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KF組患者,P<0.05。這說明,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癌可有效地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FQJ組患者住院的時間、術后鎮痛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均短于KF組患者,P<0.05。這說明,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癌可有效地縮短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促進其康復。FQJ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KF組患者,P<0.05。這說明,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癌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
綜上所述,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癌的效果較為理想。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