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濤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人民醫院感染科,四川 自貢 643200)
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是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處于失代償期的一種表現[1]。腹股溝疝是指患者腹腔內的臟器通過其腹股溝區的缺損處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塊[2]。目前,臨床上對腹股溝疝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但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的腹腔內存在大量的腹水,對其進行手術易導致手術失敗,從而可引發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多進行保守治療。本文主要研究對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37例,女3例;其年齡為56~81歲,平均年齡為(68.65±6.84)歲;其中,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及腹股溝斜疝合并直疝患者分別有36例、3例與1例。在Ⅱ組患者中,有男36例,女4例;其年齡為55~82歲,平均年齡為(69.31±6.77)歲;其中,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及腹股溝斜疝合并直疝患者分別有35例、3例與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Ⅰ組患者進行西醫治療,方法是:用特制的疝帶壓住患者的疝環,以緩解其臨床癥狀。用復方甘草酸苷對其進行保肝、改善微循環治療,用普萘洛爾對其進行降低門靜脈高壓治療,用螺內酯與呋塞米對其進行利尿治療,用抗菌藥物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并酌情為其補充膠原蛋白。復方甘草酸苷的用法是:將40 mg的此藥加入到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用藥4周。普萘洛爾的用法是:口服,初始時的用藥量為10 mg/次,3~4次/d。之后逐漸將用藥量增至20~30 mg/次,3~4次/d,連續用藥4周。螺內酯的用法是:口服,40~120 mg/d,分2~4次服用,連續用藥4周。呋塞米的用法是:口服,20~40 mg/次,1~2次/d,連續用藥4周。對Ⅱ組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其進行西醫治療的方法與Ⅰ組患者相同。對其進行中醫治療的方法是:采用自擬的具有益氣舒肝、化瘀利水功效的中藥方劑對其進行治療,組方是:黃芪、茯苓、白茅根各30 g,澤蘭、虎杖、貫眾、澤瀉各15 g,白芍、炮穿山甲、桃仁、山楂、廣木香、菟絲子、青皮各10 g,甘草6 g。對于存在陰虛火旺證的患者,于方中加入沙參;對于存在腎虛不足證的患者,于方中加入金櫻子、茱萸;對于存在便血、嘔血癥狀的患者,于方中加入大黃、白芨。水煎服,每天服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用藥4周。
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肝功能明顯改善,其腹水及腹股溝疝的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肝功能有所改善,其腹水及腹股溝疝的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肝功能未得到改善,其腹水及腹股溝疝的癥狀未減輕。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發生不良反應(如皮疹、肌肉酸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的情況。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觀察并比較其腹水的復發率。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在用藥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P>0.05。Ⅱ組患者腹水的復發率低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腹水的復發率
李金龍等[4]研究指出,對于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來說,其腹股溝疝已經不能作為一種獨立的病癥,應將之與肝硬化、腹水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的腹腔內存在大量的腹水,對其進行手術的失敗率較高,故臨床上對此類疾病患者多進行保守治療[5]。通過使用特制的疝帶對此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將其疝環壓住,從而可緩解其臨床癥狀。而使用保肝藥、利尿劑等西藥對其進行治療,可改善其肝功能,緩解其腹水的癥狀。中醫認為,腹水與腹股溝疝均屬于“臌脹”的范疇,應采用益氣舒肝、化瘀利水的原則進行治療[6]。本研究中,筆者在對40例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進行西醫治療的同時,采用自擬的中藥方劑對其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藥方劑的組方為黃芪、茯苓、白茅根、澤蘭、虎杖、貫眾、澤瀉、白芍、炮穿山甲、桃仁、山楂、廣木香、菟絲子、青皮、甘草。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扶正祛邪、養血活血、清熱祛濕、補腎化積、保肝利尿之功。
綜上所述,對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合并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改善其肝功能,緩解其腹股溝疝的癥狀,降低其腹水的復發率,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