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暉
(梧州市工人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3)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肌痙攣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目前,臨床上關于腦卒中后肌痙攣的發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確[1]。有學者認為,突觸前抑制減弱是誘發腦卒中后肌痙攣的主要原因。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可能導致其肢體出現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從而可影響其生活質量。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張力平衡針刺法聯合牽張訓練法對31例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60例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為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梧州市工人醫院收治的患者。其中,排除在入選本研究前的2周內服用過肌肉松弛劑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意識障礙及溝通障礙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9例)與觀察組(31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2例,女17例;其年齡為47~78歲,平均年齡為(61.25±3.54)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3例,女18例;其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為(61.53±3.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兩組患者病情的康復期,采用傳統的針刺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側的下肢伸直,使其患側的上肢自然平放在軀干旁。用長40 mm、直徑為0.32 mm的毫針對患者患肢的合谷穴、足三里穴、曲池穴、陽陵泉穴、風市穴、太沖穴、外關穴、絕骨穴、昆侖穴等穴位進行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運針,直至其上述穴位處出現酸脹感。每次治療的時間為30 min左右,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間隔2~3 d,共治療3個療程。采用張力平衡針刺法聯合牽張訓練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用張力平衡針刺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側的下肢伸直,使其患側的上肢自然平放在軀干旁。用長40 mm、直徑為0.32 mm的毫針對患者上肢的大陵穴、極泉穴、尺澤穴及下肢的照海穴、梁丘穴、血海穴進行針刺。采用弱化手法進針,緩慢、柔和地捻轉毫針,每次治療的時間為30 min左右。之后用相同規格的毫針對患者上肢的肩髑穴、天井穴、陽池穴及下肢的解溪穴、髀關穴、申脈穴、曲泉穴進行針刺。以強化手法進針,快速地捻轉毫針,并快速出針。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間隔2~3 d,共治療3個療程。采用牽張訓練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是:首先對其患肢的關節進行按揉與擠壓,并持續對其痙攣肌的肌腱附著點進行按壓,之后協助其進行上肢屈肌與下肢伸肌的牽伸訓練。每天治療2次,每次治療的時間為40 min左右,連續治療1個月。
在患者入院時與接受治療后,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2]評估其患肢的運動功能。FMA評分中下肢評分的總分34分,上肢評分的總分為66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患肢的運動功能越佳。在患者入院時與接受治療后,對其進行肌電圖檢查,并用infinite 3000軟件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記錄其脛骨前肌與肱二頭肌的肌張力值,患者的肌張力值越低表示其肌痙攣的癥狀越輕。
用SPSS18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患者上肢及下肢的FMA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肢與下肢的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入院時及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與下肢的FMA評分(分,±s )

表1 對比入院時及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與下肢的FMA評分(分,±s )
組別 例數 上肢的FMA評分 下肢的FMA評分入院時 治療后 入院時 治療后觀察組 31 37.61±4.52 60.14±3.87 24.08±3.81 31.04±2.63對照組 29 37.84±4.15 53.24±3.45 24.35±3.52 28.71±2.45 t值 0.180 4.179 0.317 3.553 P值 >0.05 <0.05 >0.05 <0.05
入院時,兩組患者脛骨前肌及肱二頭肌的肌張力值相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脛骨前肌與肱二頭肌的肌張力值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入院時及治療后兩組患者脛骨前肌與肱二頭肌的肌張力值(μV,±s )

表2 對比入院時及治療后兩組患者脛骨前肌與肱二頭肌的肌張力值(μV,±s )
組別 例數 脛骨前肌的肌張力值 肱二頭肌的肌張力值入院時 治療后 入院時 治療后觀察組 31 5.23±1.34 2.95±0.87 3.66±0.74 1.86±0.47對照組 29 5.34±1.57 4.21±1.08 3.73±0.83 2.54±0.61 t值 0.276 5.149 0.516 5.350 P值 >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受腦部缺血、缺氧的影響,易出現交互神經支配不佳的情況,從而可導致其發生肌痙攣。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可能導致其肢體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3]。由于腦卒中后肌痙攣的發生與中樞抑制減弱有關,故有學者提出采用針刺法治療此病,以刺激患者的脊髓運動神經,從而達到緩解肌痙攣、改善肌緊張的目的。本研究中,筆者采用張力平衡針刺法聯合牽張訓練法對31例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張力平衡針刺法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對其痙攣肌、拮抗肌分別采用不同的手法進行刺激,進而可恢復其肌群間張力的平衡,改善其肌痙攣的癥狀[4]。而采用牽張訓練法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可提高其上肢伸肌與下肢屈肌的運動功能,促進其痙攣肌的血液循環,降低其肌張力[5]。
綜上所述,用張力平衡針刺法聯合牽張訓練法對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肢體的運動功能,降低其肌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