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鴻,朱其榮,廖周虎
(四川省閬中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四川 閬中 637400)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肝炎[1]。此病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而引起的。此病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可進展為肝硬化,進而可進展為原發性肝細胞癌[2]。對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有效的藥物治療,可延緩其病情的進展,降低其病死率。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用甘草酸二銨聯合硫普羅寧對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四川省閬中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76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176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A組和B組。在A組的88例患者中,有男56例,女32例;其年齡為19~60歲,平均年齡為(31.56±5.17)歲;其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2.37±0.89)年。在B組的88例患者中,有男55例,女33例;其年齡為18~60歲,平均年齡為(31.22±5.31)歲;其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2.51±0.7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患者的病情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關于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未合并其他類型的病毒性肝炎。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病毒治療和使用甘草酸二銨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為:用150 mg的甘草酸二銨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d。在此基礎上,為B組患者加用硫普羅寧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為:用200 mg的硫普羅寧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0 d。
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水腫、黃疸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其體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的含量恢復至正常范圍,且在其停藥后沒有出現反跳現象。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水腫、黃疸等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其體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的含量恢復至正常范圍,但在其停藥后立即出現反跳現象。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水腫、黃疸等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在加重,其體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的含量沒有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2.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治療15 d后,兩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的復常率、膽紅素的復常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0 d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的復常率和膽紅素的復常率均更高(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的復常率、膽紅素復常率的比較[n(%)]
治療的過程中,在A組的88例患者中,發熱的患者有1例(占1.14%),經對癥治療后其病情痊愈;在B組的88例患者中,血壓升高(未達到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的患者有1例(占1.14%)。治療的過程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肝病。此病可嚴重損害患者的肝功能,是導致其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甘草酸二銨是一種可防止患者因使用多種肝毒劑而發生肝臟損害的藥物。此藥是從甘草中提取出來的,有保護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相關實驗證明,甘草酸二銨能明顯阻止因患者攝入半乳糖胺、四氯化碳及硫代乙酰胺而引起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修復其受損的肝臟組織。此藥也可以對抗因患者攝入半乳糖胺所致肝細胞線粒體及核仁的損害,使其體內肝糖原及核酸的含量增加,抑制其肝細胞的壞死,并加速其肝細胞的修復[3]。硫普羅寧是含游離巰基的一種甘氨酸衍生物。此藥可預防患者因攝入乙酰氨基酚、四氯化碳等對其肝臟造成的損傷,且有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重金屬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及早期肝硬化等肝病[4]。用甘草酸二銨聯合硫普羅寧對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治療,可減少其不良反應的發生,改善其嚴重的臨床癥狀。這兩種治療藥物的價格均較低,適合對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長期的治療。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用甘草酸二銨聯合硫普羅寧對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