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海
(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醫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肝性腦病又被稱為肝性昏迷,主要是由嚴重肝病或門-體分流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失調。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意識障礙、行為異常、昏迷等[1]。肝性腦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血氨水平較高。因此,在對肝性腦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以降低其血氨的水平為主要目標。鹽酸精氨酸、門冬氨酸鳥氨酸和乳果糖均是治療肝性腦病的常用藥。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肝性腦病患者在進行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門冬氨酸鳥氨酸和乳果糖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醫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肝性腦病患者。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36例;其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為(64.86±6.68)歲;其肝性腦病的平均病程為(1.40±0.72)年。在B組患者中,有男33例,女27例;其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為(56.54±6.54)歲;其肝性腦病的平均病程為(1.25±0.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綜合治療,方法是:1)在患者的病情急性發作時,立即對其進行相應的急救處理,同時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2)根據患者發病的原因,對其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3)對患者進行保肝和糾正體內水電解質紊亂的治療。4)叮囑患者家屬在患者的飲食中減少高蛋白質類食物。在此基礎上,為A組患者使用注射液鹽酸精氨酸進行治療,方法是:將20 g的注射液鹽酸精氨酸與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1次/d,治療一周為1個療程,為其治療1個療程。為B組患者使用門冬氨酸鳥氨酸和乳果糖進行治療,方法是:1)將10~20 g的門冬氨酸鳥氨酸加入到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1次/d。2)讓患者每次口服30 ml的乳果糖口服液,3次/d。治療一周為1個療程,為患者治療1個療程。
1)顯效:治療后,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其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其血氨的水平恢復正常,其病情未復發。2)有效:治療后,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其臨床癥狀部分消失,其血氨的水平有所降低但未恢復至正常范圍內。3)無效:治療后,患者仍處于昏迷狀態,其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在加重,其血氨的水平無變化甚至有所升高。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惡心、嘔吐、反酸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導致肝性腦病的原因有肝硬化、重癥肝炎、暴發性肝衰竭、原發性肝癌、嚴重的膽道感染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其中大部分肝性腦病是由肝硬化所致。肝性腦病患者的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其死亡。健康的肝臟可將由門靜脈輸入的氨轉變為尿素及谷氨酰胺,僅有少量的氨會進入到體內循環。當人體的肝臟出現門-體分流時,在腸道部位的氨可不通過肝臟代謝直接進入體循環,進而導致其體內血氨的濃度升高。人體內血氨的濃度過高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擾亂其體內的三羧酸循環,影響其大腦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進而可導致其出現昏迷、行為異常等臨床表現[2]。臨床上對肝性腦病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原則是降低其體內血氨的濃度。降低患者體內血氨濃度的方法是:抑制其腸道內毒素的生成及吸收,促進其腸道內毒素的排除及降解,保護其肝臟細胞。門冬氨酸鳥氨酸可直接參與人體內尿素的循環,鳥氨酸是尿素循環的起始底物,其可與血液中類似氨類的有毒代謝物相結合生成尿素,進而加速氨的排出。有研究表明,用冬氨酸鳥氨酸對肝性腦病患者進行治療,增強其體內肝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及再生能力,降低其體內轉氨酶的含量,促使其肝臟功能的恢復[3]。乳果糖屬于雙糖,是由人工合成的藥物。此藥在小腸內不易被吸收,僅會在結腸中進行酵解,并可在與血氨等堿性物質結合后被排出體外。有研究表明,對肝性腦病患者在進行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門冬氨酸鳥氨酸和乳果糖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體內血氨的濃度,促使其快速地恢復清醒的狀態,且安全性高。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治療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更低。這說明,用門冬氨酸鳥氨酸和乳果糖治療肝硬化肝性腦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