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鈺,阿娜爾古麗·穆哈買爾
(1.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伊犁州友誼醫院,新疆 伊犁 835000)
肝硬化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研究發現,肝硬化患者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可出現異常,使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含量明顯減少,進而可導致其出現凝血功能障礙[1-2]。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3]。近年來,臨床上對合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常輸注冷沉淀進行治療,以改善其凝血功能。為了進一步探討為合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輸注冷沉淀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80例合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45~80歲,平均年齡為(61.51±4.58)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43~78歲,平均年齡為(59.82±5.0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這些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保肝、止血、抗休克治療,為其靜脈輸注高滲葡萄糖注射液,以為其補充熱量。在高滲葡萄糖注射液中可加入維生素C、胰島素、氯化鉀[4]。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輸注冷沉淀進行治療。每個單位的冷沉淀中包括200 ml的血漿、80~100 U的凍干人凝血因子Ⅷ及250 g的纖維蛋白原。冷沉淀配制完成后,將其置于-20℃的環境中貯藏1年。在為患者輸注冷沉淀前,使用37℃的擺動水浴法對冷沉淀進行融化處理,然后快速地為患者輸注冷沉淀,以免冷沉淀中的凍干人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喪失。每袋冷沉淀中纖維蛋白原的正常含量為2~4 g/L,最低含量為0.5~1 g/L。為患者共輸注8個單位的冷沉淀。
1)在接受治療前后,分別使用美國ACL公司生產的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檢測兩組患者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4項凝血指標的水平。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這些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使用全自動7180型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血清D-二聚體的水平。2)治療后,統計兩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5]。患者病情治愈的評定標準是:治療后,患者血清FIB、PT、APTT、TT及血清D-二聚體的水平均恢復正常。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FIB、PT、APTT、TT及血清D-二聚體的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T、APTT、TT 及血清D-二聚體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血清FIB的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其凝血四項指標水平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其凝血四項指標水平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凝血四項血清D-二聚體(mg/dl)PT(s) APTT(s) TT(s) 血清FIB(g/L)觀察組 治療前3.01±2.32 1.21±0.31對照組 治療前治療后 40 21.71±4.92 14.84±1.88 58.95±28.74 34.72±6.38 24.15±2.79 16.88±3.03 0.79±0.55 2.35±0.95治療后 40 20.68±5.45 17.13±0.45 55.39±30.02 40.35±8.75 25.31±3.46 21.31±2.58 0.99±0.62 1.47±0.87 3.21±1.91 2.41±1.12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情治愈率的比較
冷沉淀是經低溫保存的新鮮冰凍血漿在解凍后形成的白色絮狀物,屬于新鮮冰凍血漿部分凝血因子類制品。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至少是新鮮冰凍血漿中凝血因子Ⅷ含量的8倍,其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至少是新鮮冰凍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的5倍[6]。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的水平可明顯降低。研究發現,為合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輸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可顯著改善其凝血功能,進而可確保對其進行止血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為合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輸注冷沉淀,可有效地提高其血循環中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等凝血物質的含量,從而改善其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