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昆山市精神衛生中心,江蘇 昆山 215312)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暴力行為是指其在精神癥狀的影響或支配下做出的具有突發性、沖動性、攻擊性的行為。有暴力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僅會危害自身的安全,還可對其家庭、社會及醫護人員構成嚴重的威脅[1]。國外的Daviss流行病學分析結果顯示,近年來,精神科醫務人員在對有暴力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發生受傷及死亡的事件越來越多。相關的報道中稱,近年來,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各級政府已將對有暴力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管理、康復及就業安置等問題列為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有研究表明,在對有暴力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可明顯減少其再次發生暴力行為的幾率。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有暴力行為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期間昆山市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70例有暴力行為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這7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并被確診。將這7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在參照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性13例;其中年齡最小的患者19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7歲,平均年齡為(46.4±2.3)歲。在試驗組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4例;其中年齡最小的患者20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8歲,平均年齡為(46.2±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入院評估,進行評估的內容包括是否發病前有暴力行為史、發病的誘因、精神癥狀及性格特點等。2)禁止患者攜帶危險物品進入病房。3)對患者的生活環境和病床進行安全檢查,以免引發其暴力行為。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方法是:1)為患者創造舒適、安全、整潔的居住環境,在其病房的周圍進行綠化或在其病房內放置鮮花等,以舒緩其負性情緒。2)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職業、病情等基本信息。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談的過程中,要注意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尊重其人格,以使其感受到關懷和安慰。3)由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負面心理進行正確的疏導。密切觀察有傷人沖動的患者及有自殺企圖與言行的患者情緒變化的情況,當其出現明顯的憤怒、焦慮或敵對的情緒時,需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防止其發生暴力行為。4)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接觸,掌握其思想動態和行為傾向,一旦發現其出現異常行為,需及時與臨床醫生進行聯系,并遵醫囑對其進行對癥處理,以防止發生意外事件。5)對暴力行為傾向較為嚴重的患者,需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專人心理護理。6)向患者詳細講述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幫助其分析自身的心理狀況,以減少其內心的被隔離感,促使其樹立起對未來生活的信心。7)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安慰、鼓勵和支持等方法向其解釋為什么會發生暴力情緒及調整不良情緒的方法,讓其掌握自我調整情緒的方法。8)與患者共同回顧其過去的生活,幫助其克服內心的障礙。9)告知患者要多與外界環境進行接觸,并幫助其重新塑造健康的人格。
觀察兩組患者BPRS(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的評分及其暴力行為的再次發生率。1)在患者入院時和住院4周后,使用BPRS對其精神病癥狀進行評估[3]。BPRS包括缺乏活力、焦慮抑郁、激活性、敵對猜疑因子及思維障礙5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的評分均為10分,總分為5個方面評分之和,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精神病癥狀越嚴重。2)在患者住院期間,詳細記錄其發生暴力行為的次數、方式、對象、嚴重程度及誘發原因,并計算其暴力行為的再次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入院時,兩組患者BPRS的評分相比,P>0.05。住院4周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BPRS的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PR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BPRS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住院4周后參照組 35 47.24±10.37 30.57±9.53試驗組 35 48.76±11.53 24.42±6.16 t值 0.5798 3.6238 P值 0.5639 0.0006
在住院期間,參照組患者暴力行為的再次發生率為42.86%,試驗組患者暴力行為的發生率為20%。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暴力行為的再次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暴力行為再次發生率的比較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由精神癥狀群組成的臨床綜合征。目前,臨床上對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有研究表明,個體心理的易感素質及外部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均可通過人體的生物學因素引發精神分裂癥[4]。首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現實檢驗能力與自我控制力均較低,其往往無法分清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系,進而可出現暴力行為。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使用心理學技巧幫助患者糾正自我錯誤認知活動的一種護理方法[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BPRS的評分和暴力行為的再次發生率均更低。這說明,對有暴力行為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夠使其逐漸意識到暴力行為是錯誤且危險的,提高其自控力,緩解或消除其對他人的敵對心理,減少其暴力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有暴力行為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可大幅度地減少其發生暴力行為的次數,糾正其不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