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瓊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40226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內科的常見病。此病可分為以舒張功能障礙為主的舒張性心力衰竭和以收縮功能障礙為主的收縮性心力衰竭。此病患者可出現運動耐力下降、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腫等臨床表現。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情復雜、預后差、致死率高等特點[1]。對此病患者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其療效,改善其預后。在本研究中,筆者對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旨在研究對此病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對其心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將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為2017年1月至10月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收治的患者。將這80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1例(占52.5%),女19例(占47.5%);其年齡為48~70歲,平均年齡為(60.2±3.2)歲;其中,心功能分級為Ⅱ級、Ⅲ級與Ⅳ級的患者分別有10例(占25%)、23例(占57.5%)與7例(占17.5%);舒張性心力衰竭與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別有23例(占57.5%)和17例(占42.5%)。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2例(占55%),女18例(占45%);其年齡為49~73歲,平均年齡為(61.7±3.6)歲;其中,心功能分級為Ⅱ級、Ⅲ級與Ⅳ級的患者分別有11例(占27.5%)、23例(占57.5%)與6例(占15%);舒張性心力衰竭與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別有25例(占62.5%)和15例(占37.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本研究中8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綜合檢查(如心電圖檢查、B超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得到確診。2)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耐力下降、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腫等臨床表現。3)病歷資料完整。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嚴重的肺部疾病或周圍血管疾病。2)患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精神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3)存在嚴重的肢體功能障礙。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強心、利尿、擴張血管、調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在此期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方法是:1)心理護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較長,需要長期服藥,且其無法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因此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為此,護士要深入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需求,并結合其文化水平、性格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時為其提供心理支持,以緩解其不良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2)健康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告知其進行康復護理的目的、方法及重要性,以提高其對康復護理的依從性。3)運動康復護理。根據患者心功能的分級情況,為其采取不同的運動康復護理措施。對于心功能分級為Ⅳ級的患者,應讓其絕對臥床休息。在患者臥床休息期間,護士應幫助患者活動肢體(如活動其上肢和下肢的關節、按摩其肌肉等),每次活動的時間應控制在10 min以內,每天活動3~4次。待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后,指導其在床上進行主動活動,每次活動的時間可延長至30 min,每天活動3~4次。對于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應讓其在家屬的監督下進行床邊站立和移步等活動,每次活動的時間應控制在10 min以內,每天活動3~4次。之后指導患者逐步進行室內步行、打太極拳等活動,每次活動的時間和強度以其能耐受為宜。對于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可指導其在室內步行,每次步行的距離不可超過1000 m,每天步行1~2次。然后指導其逐步進行上下樓梯、踏車、做健身操等活動。4)生活護理。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膳食,戒煙戒酒,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避免發生感冒。囑患者多飲水,避免發生便秘。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飲食護理、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等常規護理。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標。心功能指標包括6 min步行的距離、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與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采用自擬的生存質量評分表(滿分為100分)評價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質量越佳[2]。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6 min步行的距離、LVEDD 、LVESD及LVEF相比,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LVEDD 、LVESD均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的距離遠于對照組患者,其LVEF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的比較(±s )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時間 6 min步行的距離(m)LVEDD(mm)LVESD(mm) LVEF(%)觀察組 護理前 383.1±25.1 58.0±5.9 46.0±5.7 42.0±6.9對照組 護理前 387.7±25.1 57.8±5.9 45.9±6.2 42.8±5.2 t值 0.865 0.162 0.093 0.617 P值 >0.05 >0.05 >0.05 >0.05觀察組 護理后 465.2±43.5 47.2±3.6 37.6±3.3 50.2±12.6對照組 護理后 451.1±34.2 51.1±4.9 42.3±5.1 48.1±9.9 t值 1.124 3.187 5.212 1.308 P值 >0.05 <0.05 <0.05 >0.05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均值分別為(61.4±5.7)分與(62.3±5.2)分,二者相比,t=0.915,P>0.05。護理后,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均值分別為(92.2±8.1)分與(80.2±9.7)分,二者相比,t=6.373,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臟的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的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動脈中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此病在冠心病、高血壓和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患者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此病患者的心功能會處于失代償的狀態,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運動耐力下降、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腫等。有文獻報道稱[3-4],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護理時,一定要控制好運動的強度,以防增加患者心臟的負擔,加重其病情。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