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貌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中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指發生在賁門至幽門之間的慢性潰瘍。此病患者可出現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燒心等癥狀[1]。目前,西醫多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抗膽堿能藥物、H2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治療胃潰瘍,但效果欠佳。中醫將胃潰瘍歸于“胃脘痛”、“肝胃氣痛”、“心痛”等范疇,認為其病機多為脾胃虛寒、肝胃郁熱、氣滯血瘀等。近年來,中醫治療胃潰瘍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在本文中,筆者對60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用自擬的溫中舒肝健脾湯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選取60例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為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中醫院收治的患者。這6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生化檢查、胃鏡檢查等得到確診。2)存在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燒心等癥狀。3)其年齡在18歲以上。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對本研究所用的藥物存在禁忌證[3]。3)不能遵醫囑用藥或無法堅持治療。將其中使用常規西醫療法進行治療的30例患者設為Ⅰ組,將其中使用自擬的溫中舒肝健脾湯進行治療的30例患者設為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16例,女14例;其年齡為30~86歲,平均年齡為(56.15±7.46)歲;其病程為3個月~10年,平均病程為(3.71±0.53)年。在Ⅱ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3例;其年齡為32~85歲,平均年齡為(57.34±7.65)歲;其病程為5個月~9年,平均病程為(3.55±0.6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采用常規西醫療法對Ⅰ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用阿莫西林膠囊、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與復方鋁酸鉍顆粒對其進行治療。阿莫西林膠囊(生產廠家: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3034;規格:0.25 g×24粒)的用法是:口服,0.5 g/次,3~4次/d。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生產廠家:上海信宜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5335;規格:20 mg×14粒)的用法是:口服,20 mg/次,2次/d,于清晨空腹服用。復方鋁酸鉍顆粒(生產廠家:遼寧奧達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319;規格:1.3 g×24袋)的用法是:用溫水沖服,1.3 g/次,3次/d,于三餐后服用。用常規西醫療法共為患者治療4周。用自擬的溫中舒肝健脾湯對Ⅱ組患者進行治療。自擬的溫中舒肝健脾湯的組方是:良姜10 g,砂仁 12 g,白蔻10 g,香附10 g,烏藥 10 g,木香6 g,川楝子10 g,白芍12 g,黨參15 g,炒白術10 g,茯苓15 g,建曲25 g,炙甘草6 g。先將上述中藥材用清水浸泡30 min,再將其置于鍋內煎煮20 min。20 min后,將藥液倒出。之后再于鍋內加入清水,煎煮20 min。20 min后,將藥液倒出。將2次煎好的藥液混合在一起,制成1劑溫中舒肝健脾湯。讓患者每天服1劑,分3~4次服用,連續用藥4周。囑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清淡飲食,戒煙戒酒,保證充足的睡眠。
顯效:治療4周后,患者上腹痛、反酸、燒心等癥狀基本消失,對其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明顯縮小。有效:治療4周后,患者上腹痛、反酸、燒心等癥狀有所減輕,對其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有所縮小。無效:治療4周后,患者上腹痛、反酸、燒心等癥狀未減輕,對其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未縮小。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發生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皮疹等)的情況。在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24 個月的隨訪,記錄其發生并發癥(如胃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胃癌等)的情況。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Ⅰ組患者在用藥期間出現頭痛、頭暈、皮疹癥狀的患者分別有3例(占10%)、2例(占6.67%)與1例(占3.33%),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0%(6/30)。Ⅱ組患者在用藥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0。Ⅱ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Ⅰ組患者,P<0.05。
在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24個月的隨訪得知,Ⅱ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胃潰瘍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此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誘發胃潰瘍的因素較多,如患者飲食習慣不良(長期飲酒或暴飲暴食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患有肺氣腫或肝硬化、遺傳因素等[4]。目前,西醫主要采用阿莫西林、奧美拉唑等藥物治療胃潰瘍。有文獻報道稱,用常規西藥對胃潰瘍患者進行治療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緩解其臨床癥狀,但其遠期療效不佳,其病情易復發[5]。中醫認為,胃潰瘍屬于“胃脘痛”、“肝胃氣痛”、“心痛”等范疇,其病機多為脾胃虛寒、肝胃郁熱、氣滯血瘀等。中醫主張從溫中健胃、理氣活血、舒肝健脾方面著手治療胃潰瘍。本研究中所用的自擬溫中舒肝健脾湯中,良姜可養脾溫胃、補陽散寒,砂仁可化濕行氣、溫中止瀉,白蔻可行氣暖胃、消食寬中,香附可疏肝解郁、理氣調中,烏藥可行氣止痛、溫腎散寒,木香可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川楝子可行氣止痛、泄熱殺蟲,甘草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白芍可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黨參可益氣補中、生津養血,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可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溫中健胃、理氣活血、舒肝健脾之功。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自擬的溫中舒肝健脾湯治療胃潰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上腹痛、反酸、燒心等癥狀,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且用藥較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