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成人體內的消化道大約有5~7米長。從人的食道開始,表面是光滑的,到了胃部就開始有皺襞,到結腸就多了結腸袋。這是為了讓食物或殘渣能夠緩慢地通行。一個人從進食開始,經過消化道的消化吸收,一般需要花24到48個小時,才能形成糞便并由肛門排出。如果超出了這段時間,就稱之為宿便。
宿便的形狀因人而異,有的呈圓球形,有的呈黑褐色稠狀物,有的則呈泥沙狀,有些帶有極度難聞的腐臭味。《俄羅斯人民醫療手冊》指在大多數人的大腸壁上,都會經由多年排遺的過程后,滯積了類似碎石的硬化糞便,使腸道中間只剩下一道狹窄的細孔,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解剖學中把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在解剖中可見到結腸有串珠樣的外觀,有四十多個結腸袋。這些結腸袋是最容易潛藏毒素的地方,即使每天都排便,結腸袋深處的糞便還是很難排出,這是形成宿便的常見原因。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宿便是人體腸道內一切毒素的來源。這些宿便就如腐爛的肉躲藏在體內,產生大量毒素,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從而誘發各種疾病,甚至危害性命。醫學博士拉穆爾也說:“可以十分確信,90%的重病,其主要原因是便秘和排便延遲。”
宿便在結腸內腐敗發酵,會造成大量氣體,并產生許多有害的化學產物,如低級脂肪酸、乳酸、丁酸、二氧化碳、尸胺、甲烷、組織胺、色胺、氨氣等36種大腸毒素。因此,慢性便秘的人就會容易出現疲乏煩躁的癥狀,也常有腹脹腹痛的問題。
大腸的毒素會經由大腸吸收,通過血液傳達至全身,甚至深入細胞,造成細胞的病變,最后引起各種各樣的病癥。目前已發現,至少90%的疾病發生與大腸的毒素有關。
1.綜合纖維素
每個人都知道要多吃蔬果,為的就是補充纖維。但是,你所吃的纖維足夠嗎?食物纖維可分為“水溶性纖維”和“非水溶性纖維”兩大類。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就是蔬菜、谷類、木材等固態的纖維,難以溶于水,故稱為“非水溶性纖維”,能夠吸收水分,使大便變得蓬松柔軟。至于“水溶性纖維”,則包括蘋果外皮的果膠、阿拉伯聚醣、水果醣等,能溶于水,并在大腸內發酵,能夠控制血糖和降低膽固醇的形成。

那么,應該如何攝取纖維才能達到最好的排毒效果呢?必須攝取多元化的纖維素。纖維一進入人體,就會大量的吸收水分,以軟化糞便。但是如果個體的水分不足,喝水不夠或是糞便待在大腸里的時間過長,水分就會被吸干,易出現糞便粘連的情形。很多人第一次服用大劑量的纖維素時,會出現暫時的腹脹反應,那是因為排在前頭的“老舊糞便”已經非常燥硬,很難排出,而后方的“新糞便”又頻頻催促,結果大腸發生“大塞車”。此時需要增加水分的補充,如果腹脹或不舒服,可以適當的減少纖維量,并大量補充有益菌。
為了避免上述的情形發生,應當養成每天定時上廁所的習慣。平日的飲食也要遠離面粉類、肉類、咖啡、辣椒等對腸道不利的食物。
2.雙歧桿菌
人體的腸道內寄居了許多細菌,有一批是作惡多端的腐敗壞菌,另一批是與其“對抗”的有益菌。
有益菌的種類非常多,主要分為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是大家所熟悉的有益菌,對于大腸癌的預防非常重要。雙歧桿菌卻經常被人忽略,因為它們非常敏感,只要稍微超過45℃,就會“全軍覆沒”。雙歧桿菌非常嬌嫩,卻是人體最重要的有益菌,也是常常缺乏的有益菌。
雙歧桿菌就像大腸有益菌軍團的領袖,能夠調整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當各種有益菌處于一個平衡狀態時,許多的腐敗壞菌就無法生長,宿便所產生的氨、硫化氫、吲哚及糞臭素等毒素也將被代謝。長期補充雙歧桿菌能夠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大幅度降低消化道癌的發生率,尤其是大腸癌和肝癌的發生率。在臨床上,雙歧桿菌也常配合化療和放療,能夠有效的改善癌癥患者在治療后的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大腸水療法是把專用的生理鹽水,從肛門注入大腸內,進行30分鐘至40分鐘的清洗。大腸水療法能夠將長期積聚在結腸深處的宿便或糞石溶化,并刺激大腸蠕動來將這些老舊廢物排出體外。
雖然大腸水療法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患有心臟病、嚴重貧血、肝硬化、結腸潰瘍、腸穿孔等患者及孕婦必須謹慎使用。而且,大腸水療法不鼓勵頻繁使用。所以,養成自然排便的好習慣才是真正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