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年逾花甲的周大爺,最近常常覺得胸悶、頭暈,視力也變差了,看東西模模糊糊。經過檢查后,指標顯示血黏度偏高,周大爺被告知得了“高黏滯血癥”,應該盡快治療。周大爺心中十分納悶,這是一種什么病,怎么會得這種病呢,又有什么危險呢?
高黏滯血癥又稱為高黏血癥、血液高黏滯綜合征,俗稱為“血稠”,就是血液過度黏稠了。高黏滯血癥是一種常見而多發的代謝性疾病,以血液流變學參數異常為特點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該病是由一種或幾種血液黏滯因子升高所造成,主要表現為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現逐漸增高的趨勢,引起了醫學界的普遍關注。

高黏滯血癥是由于血液中脂質過高,造成血液過度黏稠。血液黏稠度在臨床上簡稱為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滯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證血液循環,尤其是微循環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當人的血液中脂質過高,超過正常標準時,即造成血黏度升高,血液變得黏稠,血液流動緩慢,大量脂質、脫落的內皮細胞等易沉積在血管內膜上,使血管狹窄,機體組織獲得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相對減少。當血液黏度繼續增高,到達一定程度時,即可引起血液在血管內淤積,易發生凝血,血液便會出現凝聚塊,或者紅細胞聚集成串,喪失應有的間隙和距離。血液中紅細胞在通過微小毛細血管時的彎曲變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循環阻力增大,微循環血流不暢,造成血管栓塞和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引發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許多其他系統的疾病且如引起心、腦、肺、腎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不足,造成缺血缺氧,從而導致冠心病、腦梗死、腎衰、阻塞性肺疾患病情加重等,因而有效地控制高黏滯血癥是防止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病及其他疾病的重要途徑。
高黏滯血癥多發于中老年人,因為中老年人的血管壁彈性逐漸減退,管腔慢慢變窄,加上紅細胞的聚集性和變形性隨著年齡增加也可發生改變,所以細胞容易相互緊貼靠攏,就會引起血黏度的增高,從而使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中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與血漿中所含的蛋白質(球蛋白、纖維蛋白)和脂質(甘油三酯、膽固醇)含量增高有關。已經證實,高脂血癥者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另外,當血液中含有較多異物(如血管內壁脫落的上皮細胞,附著血管壁內脫落的類脂質等)時,纖維蛋白和血小板就聚集在異物周圍,并把它們包裹起來,這樣便容易形成血栓而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速度,加重血液黏稠程度。當這些血栓逐漸增大或突然流入一根較細的動脈時,就會把血管堵塞,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導致腦梗死,心肌梗死、梗塞性脈管炎等。
高黏滯血癥引起的人體不適不是很明顯,所以常被人們忽視。其實,血黏度增高也是有其早期“信號”的。一般來說,高黏滯血癥有以下幾個早期癥狀。
1.早晨起床后感到頭暈。休息了一夜,應該是神清氣爽、大腦清醒的。血黏度高的人,早晨起床后卻感到頭腦暈乎乎的,無精打采,思維也不清晰。而吃過早飯后,大腦會逐漸變得清醒;晚餐過后,反而精神狀態最好。此時就要小心了,這可能是血液黏稠的信息。
2.吃完午飯就犯困。如果午飯后覺得又困又累,眼睛睜不開,身體很疲倦,需要睡一會兒,否則整個下午都打不起精神來。這是因為午飯后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速,血黏度高的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出現的典型癥狀。
3.蹲著干活時胸悶氣短。血液黏度高的人多為肥胖者,平時下蹲都很困難,根本不能蹲著干活。這是因為血液過于黏稠,血液循環供血不足,使肺、腦等重要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憋氣等機體缺氧的現象。
4.出現陣發性視力模糊。血黏度高的人血液流通不順暢,一些營養物質和氧氣不能充分供給視神經,使視神經和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導致陣發性視力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若發現自己存在上述癥狀,就說明體內的血液黏度可能比較高了,應及時去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治療。
高黏滯血癥是可防可治的,但預防應重于治療。平時應采取以下措施,避免高黏滯血癥纏上身。
1.戒煙限酒。經常吸煙會影響血液循環,降低血液流速,減少血流量,導致血液黏稠。長期大量飲酒則會損傷肝臟,影響肝臟對脂質的代謝,增加血黏度。
2.堅持鍛煉。經常進行一些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打羽毛球、游泳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體內脂類的代謝,降低血黏度。
3.保持心情愉悅。情緒也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多和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出現不良情緒要及時適當的發泄,不要憋在心里。
4.要多飲水。水堪稱速效稀釋劑,飲水要注意時機,早晨起床后、每餐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飲水較好。最好每天飲用2000毫升水,最理想的水是20℃~40℃的溫開水或淡茶水,其張力、密度、生物活性都接近血液和組織細胞液,有利于沖洗血管,稀釋血液黏度,保持體內血循環順暢。
5.多吃能稀釋血液的食物。新鮮的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具有阻止膽固醇吸收,調節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功效,血栓就不容易形成。豆類中富含卵磷脂,可軟化、抑制血液中的膽固醇,改善血液黏稠度,稀釋血液。玉米、燕麥、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海帶及山楂、草莓、菠蘿、檸檬等食物也應適當多吃。
6.注意飲食合理調配。飲食清淡,少葷多素,動物內臟及脂肪含有大量的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食之過多,可使血液黏稠。一些甜食含有大量的甘油三脂、反式脂肪酸,都會使血黏度增高。還要控制飲食,每餐應吃七八分飽,防止血液中的脂肪和糖類過多。
7.定期檢查。中老年人要注意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查看血黏度的情況,做到心里有數,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8.藥物治療。如果血黏度偏高,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藥物進行控制,可服用一些抗凝、降低血液黏度的藥物,如益心酮、腸溶阿司匹林、蝮蛇抗栓酶等,或服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如復方丹參片、川芎片、當歸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