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洪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于本水這個名字也許會感到陌生,但在國防領域,他卻威名遠揚。1960年,于老懷著為國家研制先進武器的夢想,投身于我國導彈事業的創建,為我國一至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嘔心瀝血,其主導研究的“近快戰法”指揮我國“空天神盾”屢屢擊落侵犯我國領空的外國偵察機。如今,于老已是84歲的高齡,但仍堅持“遠望、救急、把關、育人”,對此他笑稱“一切為了保家衛國的夢想與擔當”。于老的高壽,與他對事業的執著、心態的樂觀及愛讀書、愛學習等有著一定的關系。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U-2高空偵察機常來我國大陸進行騷擾偵查。被我防空導彈擊落后,又學會了機動逃逸,即制導雷達一開機,便機動逃出防空導彈的殺傷區??哲娝玖畈恳髧啦课逶簬兔鉀Q這一難題,于是,任務就落到了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現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的肩上。作為課題負責人,于老帶領研究小組晝夜攻關,終于研究出一套被空軍指戰員稱為“近快戰法”的有效方案。1963年11月1日,地空導彈二營首次用“近快戰法”擊落一架敵U-2飛機。此后,“近快戰法”便在地空導彈部隊推廣開來,于老也因此榮立三等功。1980年,于老被任命為主任設計師,開始了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經過長達八年的研制,于老帶領他的團隊攻破了高集成度導彈設計與試驗、筒式熱發射、電磁兼容和超低空攔截目標等關鍵技術。1992年11月,該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2年,68歲的于老交出了總設計師的接力棒,但他的心卻沒有離開他的事業:靶場飛行試驗,他親臨現場幫助分析問題;飛行試驗故障,他幫助型號隊伍進行故障分析和歸零……“我無法不關注導彈型號研制,因為我太愛這項事業?!庇诶先缡钦f。
于老是一個樂觀風趣的人。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艦空導彈技術,是艦載裝備技術中的高難技術。不僅如此,設計人員還得上艦試驗,而暈船又是經常遇到的問題。每當此時,于老就會笑著說:“肚子里的五臟六腑又在做‘相對運動了?!敝惖男υ拋砭徑獯蠹业牟贿m。
一次,于老和副總設計師馬翰秋在艦首工作,突然一個大浪,艦艇立時搖晃起來。于是兩人相互攙扶著,想到艦中央休息一會。不料于老腳下一滑,摔倒在甲板上。馬老欲去攙扶,也重重摔倒在地,兩個年近七旬的戰友相互看著對方狼狽不堪的樣子,笑得樂不可支。2014年4月30日,于老從事航天事業55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趕巧的是,第二天就是于老80歲的生日,于是,他穿了一件紅色的上衣,攜夫人一起出席了這次座談會。會上,于老發表他的“感言”:“從明天起,我就成‘80后了。”他笑言:“我雖已八十高齡,除了一‘高(高血壓)一‘低(甲狀腺功能低),頭腦還清醒,腿腳還利索。今后,我還要繼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而努力工作,多做貢獻,為探索、開辟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導彈技術發展道路而奮斗終生?!彼挠哪?,引發了大家會心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
于老自幼就和讀書結下不解之緣。他認為人的智慧要從讀書中汲取,并坦言讀書為他一生從事尖端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幼年時的于本水嗜書如命,書本給了他知識,也讓他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次,他在書中讀到一個留學生為了喚醒同胞而投海自盡的故事,這種用自我犧牲來換取民族覺醒意識的行為,極大地震撼了他的心靈。此外,《精忠說岳》《三國演義》等經典著作,也給他的童年帶來了不少知識和樂趣。直至現在,于老還沒有改變他喜歡閱讀的習慣。20世紀90年代后,蘇聯時期的一些尖端技術開始解密。于老閱讀了俄文版切爾道克關于蘇聯發展火箭技術和航天技術的4卷回憶錄、別爾諾夫關于反導技術的回憶錄以及防空反導總設計師格魯申院士的回憶錄,反復研究他們成功和失敗的教訓,從中得到不少啟發。如今,于老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對新生事物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八旬過后,還學會了微信,他認為:“微信不只是一種娛樂手段,還是一種學習渠道?!?h3>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是一種品牌
孔子云:仁者壽。意為懷有仁愛之心的人容易長壽。于老每次回到故鄉,都要去看望那里的父老鄉親,看望他的母校。1999年,于老和他的夫人朱小泉來到于老曾經就讀過的小學,當他們看到學校里的桌椅破爛不堪時,心中一陣難過。夫妻倆當即捐出2萬元,為學校換上了新桌椅。2008年,于老在參加九臺一中70周年校慶后,再次前往小學母校。到了那里一看,九年前他為學校購置的桌椅已經損壞,教室的天花板大部分脫落,窗戶玻璃也已經破碎,學生們在危房中上課。更讓于老難過的是校長告訴他,學??赡芤蜂N,和其他小學合并。于老一聽,急忙給當地領導寫了封信,讓他們把學校留下,因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是一種品牌”,于老的信引起了當地領導的重視,最后同意撥出經費,重建校舍,并保留下來。2008年,于老的妹妹來看望于老。閑聊中,于老得知村里因水質污染打了一口深井,但要把深井水引入家庭,每戶還要交650元,由于當地村民經濟困難,大部分人都不想交。于老算了一下,全村七十多戶,共需5萬元,當即決定捐贈5萬元給村里。后來,當他得知附近還有兩個村沒有裝上自來水后,就又捐了4萬元,讓村民們用上了深井水。
于老和他的夫人朱小泉相識于20世紀50年代初。五十多年來,于老一直在科研第一線從事空天防御武器的研制工作,有時一連幾個月無暇回家。一次,于老的父親因患青光眼要動手術,因交通不便,朱小泉硬是用自行車馱著老人去醫院?;仡檭扇藬y手走過的路,夫妻倆無怨無悔:“當年我們是同學,互相之間很了解,走到一起,水到渠成,是很自然的?!庇诶险f。確實,對于生活中的苦和累,朱小泉從未抱怨過,因為她知道,丈夫干得是大事。2005年,朱小泉的母校邯鄲中學60周年校慶,熱愛音樂的她創作了一首《永遠懷念你,我的母?!?,這首歌是她的“處女作”,于老還為這首歌潤色了歌詞。此后,朱小泉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至今已創作歌曲500余首,其中,有謳歌航天精神的《我們是航天人》《飛向太空》《奔月》等,也有滲透著兩人愛情的《等著愛人從基地歸來》《送愛人去基地》《我家有個好丈夫》等。在《我們為航天事業獻身》中,朱小泉寫道:“我們懷著青春的豪情,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我們投身于驕傲的中國航天事業,心中感到無限的光榮……”由此可見,在精神上相互理解,在事業上相互支撐,也是于老高壽的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