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梳理了《十月》的歷史,河南作家在40年中對《十月》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此特別向河南作家表示我的尊重和感謝。
根據閱讀經驗來講,形成最早的經驗,還是老作家李佩甫、劉震云、閻連科。大家說中原作家有現實主義傳統,我覺得這個概念還不能完全涵蓋他們。他們當年或許是有那種經驗,但是后來,尤其是現當代以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黃河的改道增口對生存帶來的影響,使得河南作家對于苦難的書寫,形成了共同的題材選擇和美學品格。包括他們的經驗里面,書寫苦難,通常都是極端的、殘酷的經驗,這在很多老一代作家的文章中反復出現。我們看了以后感到很驚悚、很戰栗,這是河南作家群體帶給我最早的印象。
現在情況可能發生了很多變化,河南之前的經濟在全國處于中下游,現在是中上游,整體來講,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非常快,苦難經驗已經遠去了,現在寫作是多元化格局,很多作家顯示出來不同的風格。比如耿占春,他體現知識分子思辨的東西,糅合在一起,成為非常好的思想隨筆。計文君的古典文學修養,包括當代個人化的命運,再加上知性的機智的東西,形成很有特點的有自我風格的作品,等等。我覺得這種多元化的風格正在形成,河南作家書寫苦難、書寫極端的經驗消失了,河南作家和其他作家站在同樣的歷史節點上。雖然那種獨特性喪失,但我們建立起了更大的豐富性、現代性和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