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我到河南參加了“改革開發30年 名家筆下看河南”大型采風活動,這是十年后再來河南。當時河南給我的印象有兩個變化:一個是,我原來印象中河南色彩是灰色、土黃色的,但現在發現是多彩的;第二就是覺得河南是靜止的,但現在是流動的。
這是十年前我跟河南的交集。這次來我想談三點感受:
第一,我們論壇是圍繞中原作家群,我們談到河南,以前有文學豫軍,現在有中原作家群,主要是文化地理概念,如果從追究概念屬性來說,更多的是文化空間。這對文學批評來說,有很多啟發。從傳統出發,中原作家引領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可以再度評價和定位中國文學。
第二,我們常常講,關于文學的高原高峰問題。我認為中原文學的特色是高峰連綿的高原。中原作家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能夠體現一個民族文學高原狀態的文學。中原文學是有輻射性的,它的輻射性表現在它對中國文學的輻射性。中原文學是有彌散性的,它對于世界文學有彌散性,因為中原文學、中原作家已經進入到了世界文學中去。這在我們的日常當中經常發現。如果要從地域文化來討論,哪一個地域的文學對中國文學的世界影響力的話,我認為河南和陜西,更突出。
第三,從世界文學回看中原作家。就像中國拍電影一樣,有從傳統中國到當代中國的轉變。尤其從文學上來說,西方對中國文學的價值定位,發生了改變。由此說明,已經走向世界、置身于世界文學中的河南作家來說,需要更多地與世界交流。這也是我對河南作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