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契合教育均衡發展,義務階段教育無論從師資隊伍、教學設備、管理服務等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而職業教育發展較為緩慢,除受升學入口、就業出口的影響,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的心理選擇也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致普職教育呈現出“長短腳之戀”的現象。筆者從社會“從眾心理”現象分析著手,在總結產生“重普輕職”的原因基礎上,提出矯正“重普輕職”的舉措,以消除社會歪曲認識,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從眾心理;矯正;重普輕職;對策
人會因自身所處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個人立場、判斷發生改變,也就是平常我們認為的“隨大流”現象,英文(conformity),心理學稱為“從眾現象”。個人在團體的表現,往往受到團體內在無形的壓力,這種無形壓力迫使個體在認識與行為方式上與團體中的多數人趨于一致。當前我國職業教育薄弱,除了職業教育自身的學科設置、師資隊伍、社會評價、個人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外,人們“重普輕職”的從眾心理也對學生教育的選擇產生了較大影響。
要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歪曲認識,除了從思想、心理、文化、就業政策等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矯正“重普輕職”的心理現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思考和完善。
一、強化思想引領
習近平指出:“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思想教育要從學習抓起,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用新時代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思潮。
第一,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堅持以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培養學生擁有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教育學生。要從文化上、思想上占領高地,引導他們、教育他們,從思想上根本消除“從眾心理”現象。
第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學校要多組織學生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接受紅色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愛國意識。要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導者,而不受外界影響。
此外,在學校及周邊地區要營造良好氛圍,通過校園主流活動和媒體信息宣傳,影響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二、重視心理疏導
政府要從政策上正面引導,對確實存在選擇困惑學生要幫助。學校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入學、畢業心理健康測試,知識問答等形式,結合現代網絡技術,正面宣傳,廣泛動員,了解學生心態。學生要學做自己的主人,對人生要有明確規劃,不盲目跟從。通過政府、學校、學生三方齊抓共管,內外結合,以減輕或消除學生“從眾心理”的發生。
三、創新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強化大學生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措施。”我們既要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又要與時俱進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內涵,塑造具有革命性、時代性、創新性的校園文化。其次,要引導學生創新。學校要號召學生主動參與,將動腦和動手有效結合,提升活動的效果和質量,打造新時期校園文化品牌。第三,重視學生社團建設。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職業技能大賽、義務勞動和服務等形式,將核心價值觀用自己職業專長的形式表達出來,促成學生既要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又要成為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
四、樹立競爭和冒險意識
“從眾心理”的產生,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失的挫折型教育。長期的激進教育讓我們的學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冒險,愿意隨大流,追求安全心理。這種心理在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求職者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傳統教育多是從正面教育,展現好的一面,而忽視受教育者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的應對。新時代的教育要敢于培養學生在失敗中接受現實,要敢于正視失敗,承認失敗,揭露失敗,分析失敗,解決失敗。要利用學生身上的自信、銳意進取精神,努力上進,在困難中成長,在曲折中前進,要在學生身上再現中國教育的“血性”,增強抵抗力,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培育更多的“堅強者”。
五、靈活就業體制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受生產力水平影響,教育也作為謀生的手段,即就業,做好就業也是矯正“從眾心理”重要舉措。一要消除學歷歧視。社會普遍錯誤的認為職教無法與普通教育比擬,事實上職教學生中擁有眾多技能證書的佼佼者。政府可規定具有中級及以上技能證書的學生與大專及本科以上學歷同等對待,消除學歷歧視。二是優先職教就業。可以借鑒上世紀中專、中師學生的就業體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職教學生,提高就業率。三是重視對口就業。政府針對部分人才需求可以通過與職業學校合作,在經歷學習、培育、考核后,擇優錄用職業學校品學兼優的學生,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和就業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職教學生的就業率和學習信心。
“從眾心理”的存在,不是個別現象,不是短期存在,而是人們長期選擇的結果。但我們要呼吁政府、社會以及學校要給學生主導權,要有責任心,要有自我主見,學會獨立,敢于在失敗中成長,敢于創新。學校也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社會和國家需求人才。學生要樹立自信,加強自我剖析,消除攀比心理,努力實踐,借助職業技能活動,展現學生個人魅力。只有我們多方聯動,剖析原因,創新方法,從眾心理是可以減輕甚至消除的,普職教育也才能真正得到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
基金項目:廣安職業技術學院2017-2018年院級科研項目“教育均衡發展下廣安“普職融通”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AZYKY 2017B0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石乾福(1979- ),男,四川華鎣人,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