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 凱
內容提要 影響力是傳統主流媒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之一,也是媒體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影響力建設,是傳統主流媒體面臨的重要任務,應當通過多渠道、多途徑下功夫。近幾年來,鶴壁日報社牢記主流媒體的職責與使命,充分發揮橋梁與紐帶優勢,主動作為,在以公益慈善報道助推影響力建設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公益慈善報道,主流媒體都在做,但很多都是坐等上門性質的。
近幾年來,傳統媒體在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巨大沖擊,媒體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也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越是受到沖擊,越要堅守職責與使命,越要堅持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只有這樣,才可能保持應有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才可能不失去主流媒體的主導地位。為此,鶴壁日報決定將公益慈善報道作為提升媒體影響力和美譽度的重要手段,變被動報道為主動出擊,由“守株待兔”到“找米下鍋”。
2015年以來,鶴壁日報與市慈善總會、市文明辦等部門相結合,先后成立了鶴壁日報社“慈善者工作站”“文明使者志愿服務站”“鶴報愛心幫扶中心”三個公益慈善組織, 指定了數名采編骨干人員作為運行負責人,負責相關報道和活動的開展。
因為三個公益慈善組織要主動開展活動,對應的上級組織也會下達相應的活動指令,這樣一來,關于公益慈善活動的線索就豐富了很多,相應報道大幅度增加。
如:2015年2月的“好少年輟學賣菜救父”系列報道,8月的救助患白血病女童系列報道,10月的“9歲小男孩撿廢品為母治病”系列報道,11月的為環衛工人尋找避寒、休息場所的“愛心驛站” 活動……
2016年4月救助患急性淋巴瘤的3歲女孩兒果果活動,5月的義賣愛心杏活動, 6月1日的迎六一獻愛心活動,8月的救助雙雙考上大學的孤兒姐妹活動……
2017年2月的幫助“全國文明家庭”龐留安家庭活動、幫助村民銷售積壓的200多萬公斤山藥系列報道,3月的“我為山區孩子捐本書”活動,6月的幫助200余戶果農銷售滯銷鮮桃活動,7月的“留守兒童鶴城一日游”活動,8月的“希望工程圓夢暨鶴報愛心助學活動”,9月的免費發放防走失定位手環和定位貼活動, 10 月的鶴壁市首屆“最美環衛工人”評選活動……
2018年1月的幫助村民劉梅堂一家銷售1500多公斤粉條的活動、為貧困村捐建愛心圖書室活動、“新春溫暖包”活動,4月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8月的“希望工程圓夢暨鶴報愛心助學活動”……
近4年來,鶴壁日報單獨或者聯合其他部門開展了30多次規模較大的公益慈善活動,救助了大量的困難群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影響力的建設必然依靠內容為基礎。在開展上述活動的過程中,不管是報紙還是新媒體,都刊發了大量報道,不僅大大豐富了報紙版面,也給新媒體提供了大量稿件,拓展了報道空間,有力地推進了媒體影響力的建 設。
全媒體時代,單靠一張報紙的宣傳顯然是不夠的,尤其是遇到需要大量公眾參與的時候,必須展開全媒體報道,動員多方力量。另一方面,媒體融合的成果也為我們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淇河晨報》2015年8月17日3版,《兩歲娃患白血病,本報記者為其申請公益募捐項目兩萬余人響應,48小時募集30萬元》。

《淇河晨報》2017年11月30日3版,《龐村6萬斤晚秋黃梨滯銷,鶴壁日報社全媒體搭建售梨平臺6處提貨點方便您購買愛心梨》。
2017年2月,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翟村的種植戶向報社求助,希望幫助該村及周邊村莊銷售積壓的200多萬公斤山藥。200萬公斤,對于總人口只有165萬的鶴壁市來說,這可不是個小數字,必須向更廣泛的公眾求助。我們決定在《淇河晨報》進行報道的同時,利用報社所屬的所有新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的擴散。2月22日,“淇河晨報微博”發布新聞《幾百萬斤山藥滯銷,淇濱區大賚店鎮翟村及周邊山藥種植戶犯了愁……》,隨后,鶴壁日報社全媒體矩陣開始跟進報道。2月23日,鄭州交通廣播的記者就來到翟村進行現場視頻直播,省內外眾多媒體也紛紛進行轉發。此后,鄭州的電商幫助村民在淘寶聚劃算頻道在線銷售山藥,3分鐘即賣出兩萬公斤……通過全媒體宣傳和多方努力,到3月底,滯銷的200萬公斤山藥,基本銷售一空!
依靠類似手段,2017年11月,我們幫助鶴壁市淇濱區金山辦事處龐村的果農楊雙喜銷售了幾乎要爛在地里的一萬多公斤晚秋黃梨。村民楊雙喜等六位農民承包的160余畝晚秋黃梨,因為原來與山東一家公司簽訂的出口訂單無法兌現,3萬公斤黃梨賣直到11月份還堆在地里。
11月23日,接到楊雙喜的求助電話后,我們立即組織記者到田間地頭采訪,當天就通過“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發布消息。淇河晨報、鶴壁新聞網等媒體也先后發布相關新聞10余條。我們還在城區設立了6家愛心服務站,方便市民網上下單后就近提貨。截至12月8日,共幫助楊雙喜梨農銷售黃梨一萬余公斤,參與購買的市民達500余人次,愛心團體有10余家。
通過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推送有關新聞,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包括兄弟媒體對相關新聞進行報道、轉發,產生的擴散效應呈幾何級數快速遞增,不僅對當事者進行了有力救助,也使媒體影響力得到有效擴大,美譽度大大提升。
公益慈善報道不僅要起到救助困難群體的作用,還應當成風化人。
在發起救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滿足于完成救助任務,而且還注重挖掘被救助者身上所具有的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內涵,一方面可以贏得讀者的同情和憐憫,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心,促使救助活動更容易取得圓滿成功,另一方面也由此來感化受眾,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成風化人的作 用。
這是我們2015年8月救助一個患白血病的2歲女童的案例。8月14日,鶴壁日報社旗下的掌尚鶴壁新聞客戶端率先發布了題為《2歲女童患白血病,配型成功卻被費用擋住了重生之路》的報道,之后鶴壁日報、淇河晨報、鶴壁新聞網和鶴壁日報社的新媒體紛紛跟進,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大賚店村2歲女童同患白血病無錢治療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特意對女童患病后表現出來的的堅強、樂觀、可愛進行了詳細報道,發起的網絡公益募捐也起名為“血癌女漢子想要回家”(女童的媽媽稱堅強的女兒為“女漢子”),引發社會的強烈共鳴,短短3天時間就完成了為女童募集40萬元治療費用的目標。
2018年1月,鶴壁市浚縣的劉梅堂遇到了難題:她做的紅薯粉條積壓了1500多公斤。劉梅堂家庭非常不幸,丈夫和兒子先后在建筑工地摔傷,丈夫幾乎全身癱瘓,常年躺在床上,兒子下半身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但劉梅堂沒有被壓垮,她忙里忙外,除了種地,還要照顧兩個殘疾人。然而,她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粉條卻賣不出去,騎輛三輪車跑一趟鎮上只能賣個十斤二十斤的,非常令人揪心。1月4日,我們把這些感人的故事通過全媒體講述出來,號召大家都來幫幫劉梅堂,并在網上幫她銷售粉條。至1月18日,1500多公斤粉條全部賣完。當我們去她家送最后一筆粉條款時,劉梅堂躺在床上的丈夫感激地說:“看著家里成堆的粉條賣不出去,我愁得飯都吃不下去,現在粉條賣完了,我一頓能吃兩大碗!”那一刻,我們感到莫大的欣慰。
最典型的要屬救助孤兒姐妹的報道。2016年8月,在救助鶴山區姬家山鄉蔣家頂村雙雙考上大學、卻被學費難倒的鄭玉慧、鄭玉保孤兒姐妹時,我們深入挖掘姐妹倆自立自強、拼搏進取的精神內涵,進行全媒體報道,感動了全國無數網友,僅淇河晨報微博12個小時的閱讀量就突破了206萬人次,引發如潮愛心,全國網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更有北京、廣州的兩位愛心人士來到鶴山區看望孤兒姐妹,勉勵她們好好學習、不斷進步。可以說,這一過程中傳遞的正能量、產生的社會效益已經遠遠超過了救助活動的初衷,媒體影響力再次得到充分激發。 (作者是鶴壁日報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