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吉偉 編輯/白琳
當前實體企業去杠桿,部分信托產品面臨一定的信用風險。對此,投資者需要加強風險防范,并通過合法途徑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隨著財富的不斷累積,居民需要通過有效的資產配置和投資,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在眾多的資管產品中,固收類信托產品一直是很多投資者的選擇重點。目前,固收類信托產品收益率可以達到8%左右,屬于性價比相對較高的投資產品。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實體企業去杠桿,部分信托產品面臨一定的信用風險。對此,投資者需要加強風險防范,并通過合法途徑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隨著利率市場化以及居民理財意識的提升,我國資管行業快速發展,各類資管產品琳瑯滿目,投資者可以根據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選擇適合自身的資管產品。我國投資者風險偏好相對較低,故對固收類產品尤其偏愛有加。從當前看,固收類資管產品主要包括貨幣基金、銀行理財、債券基金、固收類信托產品、固收類券商資管產品、P2P等。
貨幣基金、債券基金、P2P屬于門檻較低的固收類資管產品,從風險和收益來看依次增高,適合日?,F金管理。銀行理財是大眾較為熟知的資管產品,其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下,流動性較差,但是收益率確定性更強,適合于普通居民購買。信托產品、券商資管產品均為私募資管產品,一般期限為2年左右,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夠購買。根據資管新規的界定,個人合格投資者主要是指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者。
從當前固收類各資管產品的比較來看,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約為5%,P2P約為9.5%,固收類信托和券商資管產品收益率約為8%左右。從目前看,貨幣政策中性邊際放松,金融領域呈現顯著的寬貨幣、緊信用狀態,導致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上升,也推動各類融資類資管業務處于短期內的高點。但未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貨幣政策將繼續有所放松,下半年仍有降準可能,加之實體企業融資需求有所弱化,將會逐步逆轉當前的緊信用態勢,從而實現社會資金供求的再平衡。預計2018年下半年,整個固收類資管業務的收益率可能維持當前中樞震蕩或者小幅下降的態勢。從目前的產品安全性和收益水平看,信托產品都是處于一個相對性價比較高的階段,投資者可以利用閑置資金配置部分優質的信托產品。
投資的核心理念,在于風險與收益相匹配,投資要能分散風險。很多投資者盲目追求高收益,最終可能面臨投資本金的損失。因此,投資者必須明確自身的風險偏好,再去尋求與之相對應的信托產品。
目前資管新規已要求信托公司對產品進行評級,這樣投資者可以更好地根據自身投資偏好匹配相應的產品。與此同時,還要考慮投資的分散性,比如投資者已持有房地產股票,再購買房地產信托,看似在進行多樣化的資產配置,然而投資風險仍集中于房地產領域。如果房地產行業風險上升,不僅股票投資可能遭受損失,房地產信托產品的信用風險也會升高。
從2018年的形勢看,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風險都要大于2017年,因此投資信托的風險值得關注。一方面,受中美貿易戰等因素的影響,宏觀經濟增長壓力增大,進而會逐步向實體企業傳導,企業綜合經營績效將有所弱化;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桿開始向企業去杠桿傳導,嚴監管壓縮非標融資以及表外資產回流表內資產擠占信用額度,都會使擴張過快的民企以及高杠桿運營企業的資金鏈更加緊張、難以為繼,違約率會逐步上升。此外,部分大型企業集團也存在一定的政治風險。從開年以來的運行看,債券市場、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等領域違約風險明顯上升。這種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加之下半年低等級企業債券到期量將進一步增大,房地產信托債務密集到期,違約范圍有可能因此進一步擴大。
目前,整體企業違約尚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個別企業違約也實屬正?,F象。但對于投資者而言,仍然需要提高警覺,維護好自身財產。從信托投資角度看,要避免涉足高風險投資領域,如三、四線房地產項目、中小型企業以及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的地方融資平臺等。上述信托產品提供的預期收益率可能相對較高,但在風險壓力加大的環境下,投資者也要學會勇于舍棄部分高收益的風險資產,采用更加穩健的投資策略。
首先,投資者可以優先選擇融資方為大型房企、大中型國企、行業龍頭企業的信托產品,因為此類產品兌付更有保障。其次,關注第二還款來源,選擇優質交易對手可以降低違約率。一旦企業違約,優良的增信措施則可以降低違約后的損失,甚至可以完全償付本金和收益。一般項目增信措施是抵/質押、保證等增信舉措的組合,但增信措施并非越多越好,關鍵要看增信措施是否能夠真正在融資方違約時成為良好的債務償付來源。增信措施中,相對理想的是較為優良的不動產抵押物,而且抵押率要控制在50%左右。這也符合一般的行業慣例。這樣,一旦融資主體違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物償付債務本息。此外,第三方非關聯人的保證擔保,比如實力較強的擔保公司的擔保等,也較為可靠。最后,除了有效評估信托產品本身,還需要關注發行產品的信托公司本身的綜合實力和主動管理能力,包括其歷史上的產品違約率、理財經理專業性、企業品牌影響力、風險管控能力,等等。受托人的管理能力,對項目的運作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風險無時無處不在,即使最專業的投資者也難以完全避免遭遇風險事件。如果遭遇風險事件的發生,投資者需要注重保護自身的權益,并理性維權。
近年來,我國資管行業已逐漸成熟,發展更加規范化,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具體而言:在信托產品銷售端,首先會對投資者風險偏好進行評估,以便充分了解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在正式購買信托產品時,將會進行“雙錄”存檔,防止銷售人員誤導投資者;在信托產品運行期間,信托公司需要定期披露產品運行情況,針對重大事件還需要進行臨時信息披露,或者召開受益人大會審議表決。
一旦投資的信托項目出現逾期或者違約事件,投資者要與信托公司取得聯系,及時了解相關信息,針對信托公司的說明或者風險處置方案的合理性進行評價,或者聘請專業人士進行咨詢。如果后續處置方案合理得當,應該給予信托公司充分信任;若有其他相關疑問,應積極與信托公司協商,監督信托公司落實后續項目處置工作進度。如果信托公司不盡職或者有意誤導投資者,應注意留存相關證據材料,以便在后續維權中使用。
當前,投資者自身權益保護意識仍不高,對于合理、合法的維權渠道使用率有限,至于拉橫幅、靜坐等非理性維權方式,實際收效更為有限。正確的做法是,當風險事件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或者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主要通過信托公司投訴、監管部門投訴、法律訴訟等方式來有效維權。
一是信托公司投訴。目前信托公司都會設有投訴專線,由專人負責接聽和協助解決客戶維權事宜。投資者可以記錄投訴的時間以及要求信托公司給予解決的問題,這樣可為后續維權留存證明材料。
二是監管部門投訴。我國央行以及證監會、銀保監會都設有專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負責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監督各金融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具體落實和評價。一般監管部門接到消費者投訴后,都會責成信托公司核對維權事宜,并會限期對完成情況進行說明或者解決投訴問題。
三是法律訴訟。這是一個更為專業的訴訟解決階段。投資者需要聘請專業的律師,并協助搜集整理訴訟證明材料,以及履行必要的程序。司法機構會根據訴訟請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