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微 編輯/章蔓菁
在中非合作論壇的引領下,中非投資合作成效顯著,有力地帶動了非洲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非關系源遠流長,中非歷來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是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中國一直高度重視中非投資合作,不斷推動中非合作機制的完善。在中非合作論壇的引領下,中非投資合作成效顯著,有力地帶動了非洲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中非投資合作需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突破營商環境、融資以及投資保障等方面的瓶頸,以不斷邁上新臺階。
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論壇以來,中非雙方建立了持續穩定、相互扶持、全面發展的新型伙伴關系,在重要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快。為了推動中非投資合作不斷向前發展,中國積極與非方深度對接發展戰略、系統梳理合作項目、設計搭建內外機制,共同推動相關工作的落實。具體來看,目前中非投資合作呈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投資合作規模逐年上升。近年來,中國對非投資存量呈現穩定增長態勢。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非投資存量已達3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5.0%;另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7年1—12月,中國企業對非洲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為31億美元。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非洲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區域市場。2016年,中國對非洲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795.2億美元,同比增長4.3%,增速提高3%,占當年在各國(地區)新簽合同總額的32.6%。
第二,對非投資仍然比較集中。首先是國別集中。根據《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的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非洲地區的52個國家開展了投資,投資覆蓋率為87%,其中分布在南非、剛果(金)、贊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加納、津巴布韋、安哥拉、坦桑尼亞等十國的投資,占到對外投資存量總額的66.2%。其次是行業集中。建筑業、采礦業等行業仍然是中國對非投資的主要領域。根據《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的統計,截至2016年底,建筑業占當年中國對非洲投資的28.3%,采礦業占26.1%,制造業占12.8%。不過應該看到的是,隨著中非十大合作計劃的深入推進,中國對非投資的結構正在逐步優化:2016年,中國對經濟增長較快的非資源富集國的投資增幅較大,對科特迪瓦、塞內加爾、盧旺達、烏干達等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同比增速超過100%。
第三,大量合作項目相繼落地。中非十大合作計劃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一系列項目的相繼落地。中國正在推動企業以“建設-運營”一體化的合作模式,積極參與非洲大型鐵路、港口、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大項目合作,并繼續為有關合作項目提供融資和保險支持,促進了當地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其中的代表性項目包括埃塞俄比亞-吉布提鐵路項目、肯尼亞蒙巴薩-內羅畢鐵路項目,以及莫桑比克馬普托跨海大橋等。這些項目不僅對中非基礎設施合作轉型升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將助力非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區域和沿線經濟帶的開發,貢獻源源不斷的溢出效應。
第四,合作園區的平臺效應不斷加強。為改善非洲的營商環境,中國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政府提供支持為輔,積極探索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建設模式,希望通過合作區的建設為更多有志于投資非洲的國際、國內企業搭建“一站式”平臺。目前,毛里求斯晉非經貿合作區、贊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尼日利亞廣東經貿合作區等園區已經通過商務部的考核確認,中國與非洲東道國政府也簽署了相關約定,簡化了入園企業的審批程序,加快了園區的發展。此外,中國企業也正在積極依靠自主投資來建設園區。例如內蒙古鹿王羊絨集團在馬達加斯加投資建設的紡織產業園區以及海信南非家電產業園等,都為東道國招商引資做出了積極貢獻。
盡管中國對非投資逐年穩步增長,但當前依然存在一些制約中國對非投資的瓶頸,主要體現在營商環境、融資以及投資保障等方面。
第一,非洲國家的營商環境整體不佳。近年來,盡管非洲的整體局勢趨穩,但局部動蕩時有發生。依據世界銀行數據庫《2018全球營商報告》,相比于其他地區,非洲國家整體排名較低,營商環境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在193個國家的排名中,烏干達排第122位,坦桑尼亞排第137位,多哥排第156位,津巴布韋排第159位,蘇丹排第170位。由此可見,安全風險和政治不穩定依然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赴非洲投資所面臨的主要風險。
第二,中國企業對非投資在融資上面臨一定困難。中國企業對非投資項目大多周期長、資金需求大,但國內金融機構出于對境外法律擔保可執行力的擔憂,對“外保內貸”等業務的辦理缺少積極性,尤其是對民營企業,授信額度控制更嚴,且審批環節多、周期長,企業很難真正得到資金支持。與此同時,目前非洲國家的金融制度、融資方式、融資條件以及融資法規與國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資企業如果想在非洲當地進行融資,難度也較大。而向國內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即使成功,也會面臨匯率波動風險,而且相關利潤可能會因為當地國家的外匯管制而無法及時匯回,給企業造成損失。
第三,投資保障不到位。一方面,之前中國簽署的BIT(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雙邊投資協定)主要內容是立足于政府間經貿爭端的解決,不利于有效保護中國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對外投資權益;另一方面,盡管中國信保在協助企業轉移投資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承保規模方面仍較為有限,承保費率也相對較高,使一些投資企業望而卻步,而且對所承保風險缺少分保機制,沒有一般保險機構的參與。
第四,非洲東道國對中非經貿合作園區的認識存在偏差。大部分非洲東道國政府認為合作園區只是一般性的地產行業投資,不愿落實當初承諾的一站式服務等優惠政策,導致合作區吸引力不高、招商緩慢、空置率較高等。對于投資園區的企業來說,由于前期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成本很難回收。此外,按照中國與非洲國家簽署的合作協議,園區外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是東道國政府的責任,但是由于非洲國家政府投資遲遲不能到位,落后的基礎設施已成為制約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南非、尼日利亞和安哥拉三大非洲經濟體的溫和增長,將是最近兩年非洲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基于此,中國可積極通過開展金融合作、轉移發展經驗、改善營商環境等多種方式,為中國對非投資夯實基礎,推動雙方的投融資合作向著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第一,推動雙方金融合作。目前,不少非洲的資源富集國都建立了主權財富基金,中國可通過與非洲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開展金融合作,有效匯聚金融資本,拓寬中非發展合作的資金來源。首先,中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可探索與非洲國家主權財富基金開展股權合作,聯合為非洲伙伴國提供行業規劃、項目咨詢、項目投資及運營管理等相關支持,推動產能合作項目順利開展。其次,鼓勵更多的商業金融機構與非洲國家主權財富基金進行合作,共同支持中非產能合作項目以及其他具有長期盈利能力的項目。再次,推動中非發展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與非洲國家主權財富基金聯合組建多邊金融公司,開展針對產能合作項目的貿易融資、股權融資以及融資租賃業務,利用資產證券化、發行固定收益證券等方式提高項目的收益率。
第二,轉移發展經驗。當前非洲國家的政治體制設置既無力回應多元化的經濟利益訴求,也無法調和各利益集團的政治矛盾,導致大選沖突不斷。基于此,中國應加大力度推動發展經驗轉移:首先,加強雙邊政治交流。基于中國在非洲企業的利益,推動簽署雙邊投資保障協議;同時,提升中國駐非洲使館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做好投資保護工作。其次,加強中國對非洲經濟部門官員的培訓,根據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結合雙邊經貿合作重點領域和方向,有針對性地舉辦經濟特區與工業園區雙邊培訓,積極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以高層官員為切入點,提升非洲國家對經貿合作區的管理能力。最后,由中資企業通過“投資-建設-運營”的一體化模式,將中國先進的項目運營和管理經驗傳播到非洲。
第三,改善營商環境。在當前非洲國家整體財政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非洲國家無力進行財政投入改善營商環境。基于此,一方面,中國可充分利用對非援助資金的杠桿作用,支持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非洲跨區域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融資方式上,可利用援助資金撬動商業資本和民間資本,通過PPP模式共同注資;在運作上可采用“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的模式,并由中國國內相關主管部門在融資評審、外匯管理、業績考評等方面給予中國企業支持。另一方面,以對非援助資金為依托,以中國對非投資企業為主體,對當地技術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升非洲青年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