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北京100732)
自主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因素,目前我國推行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新”,就是基于創新的意義出發,鼓勵全社會進行創新活動,以此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泉和動力,并且可以有效改變我國現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從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稅負太重,稅制還不夠合理,從而嚴重制約了居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動力,也就不利于社會財富的合理重新配置和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和縮小。因此,以優惠的稅收政策促進自主創新,進而調節和縮小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改善我國的收入分配格局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近年來,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一個熱點焦點問題。導致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形成健全、完善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環節,沒有更好地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存在嚴重的分配不公,在再分配環節,調節措施和力度不夠可以說是其重要原因。初次分配領域或環節存在的分配不公現象主要表現在:缺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所造成的勞動力流動受阻和就業不充分引起的分配不公;由于企業生產經營條件差別引起的分配不公;勞動力市場供求不平衡、職工工資過低、職工所得比例過低引起的分配不公;資本、管理、技術等要素收入過高,勞動收入比重過低引起的分配不公;行業壟斷、不公平競爭引起的分配不公;各種違法違規經營引起的分配不公;權錢交易、“尋租”腐敗引起的分配不公等等。在再分配環節,由于對收入分配起點和過程公平關注不夠,由于缺乏對高收入階層的有效的稅收調節機制以及稅收征管力度不夠,對低收入群體有效保障力度不足,再分配并未能十分有效地發揮調節收入差距、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中國制定和實施的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現在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問題的主要“癥狀”和成因分析如下:
1.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比拼”負效應大。中國現在實行分稅制,除中央稅外,通過共享稅和地方稅以及土地出讓金收入,地方政府獲得了很大財力。在此條件下,地方政府往往不是單純服務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而是出于本地經濟利益、品牌形象利益乃至決策者個人利益(如政績和晉升)等因素的考慮,制定了形式多樣的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這種形式多樣的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在理論上說可以同中央的稅收優惠政策形成復合正效應,對自主創新的激勵作用更大,但在實踐中卻產生了各地稅收優惠政策相互攀比、惡性競爭的突出問題。結果不僅滋生了企業避稅、逃稅行為,嚴重影響國家統一稅制的嚴肅性,也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負效應明顯。
2.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體系的協同性和完備性不足。中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體系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不可能事先做出完備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和新業態、新組織、新融資方式的不斷涌現,稅收優惠政策的更新速度相對滯后,適應性、協同性和完備性必然面臨挑戰。由此綜合歸納而言,中國現行稅收優惠體系的完備性和協同性不足,集中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在優惠內容上,分散在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進口環節消費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多個稅種中。二是在優惠環節上,大多針對企業前期研發投資行為進行費用扣除或稅收減免,沒有惠及企業管理、營銷等環節。三是在優惠方式上,以“直接減免、事后優惠”的方式為主,國際上通行的稅前扣除、加速折舊、稅收抵免等間接優惠方式力度不大。四是在優惠對象上,以企業為主體,特別是對高科技企業的優惠力度最大,對科研機構、高校和個人的自主創新行為優惠較少。五是在政策協調上,以配合科技投入政策為主,政府采購政策、中介服務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融資政策、產業聯盟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配合的內容較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的、各種政策相互配合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3.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體系的準入門檻過高。中國現在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高技術企業有前置性認定標準,只有符合標準的企業,才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這種做法,對自主創新能力較強、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有利,對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處于種子期和初創期的企業不利。結果導致“錦上添花”,自主創新能力越強的企業獲得的稅收優惠越多,而更需要政策扶持的、處于自主創新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要獲得“雪中送炭”的稅收優惠,步履維艱、難度極大。這種過高的政策門檻,與互聯網經濟時代的企業合伙制、經營規模小型化、組織結構扁平化、注重發揮創客與極客作用的發展大趨勢,也顯得格格不入,亟待完善。
新常態下,中國要保持中高速發展和中高端質量水平,就需要轉換發展動力和方式,激勵創新、鼓勵消費和加快服務業發展。在此基礎上,針對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現存的突出問題,也需要借鑒理論、經驗,明確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1.制定統一的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實施。中國經濟發展存在區域性差異,要推進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中國就應當依據產業梯度轉移理論,鼓勵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相應的,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推出的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取締辦法,而應當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制定統一的政策標準。
2.科技投入政策與稅收優惠政策要強化對個人創新行為的激勵。中國科技投入政策有一個致命缺陷,即政府和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不能全部或絕大部分直接轉化為個人收入,以股權、期權等間接方式轉化為個人收入的部分也只占很小的比例。這種做法,不利于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甚至導致科研人員研發經費花不出去的“怪現象”。要深化改革,中國就必須借鑒德國和俄羅斯的經驗,允許將政府和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直接轉入個人專項賬戶,由科研人員自由支配。在此基礎上,中國還可以配之稅收優惠政策,免征科研經費轉化為個人收入的所得稅,并對個人為提高自身素質而產生的教育培訓費實施稅前抵扣優惠,以強化科技投入政策與稅收優惠政策對個人創新行為的激勵,促使稅收優惠對象能夠直接延伸至創客、極客。
3.配合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類似于“獵頭公司”,能夠有效捕捉具有高技術、高成長性的處于種子期和初創期的企業,也能夠有效捕捉創建互聯網平臺經濟的新興企業。因此,中國稅收優惠政策可以跟著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走,只要企業獲得一定數量(如100萬元以上)的天使投資或風險投資,就可以享受一定期限的增值稅和所得稅的優惠,以降低稅收優惠門檻,達到“雪中送炭”的目的。同時,為促進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的發展,中國還應當拓展針對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
4.加大間接優惠政策的力度,實現直接優惠政策與間接優惠政策的有機結合。中國采用降低稅率和稅額減免等直接優惠方式,實際是對企業經營結果的事后利益讓渡,實踐中存在以盈利能力論“英雄”的負效應,即鼓勵企業關注盈利商業模式,忽視長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導致技術創新成果的質量特別是發明專利的數量下降和企業研發能力的后勁不足。要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就需要強化直接優惠政策與間接優惠政策的相互協調和有機結合,實施更有針對性的間接優惠政策。主要措施:一方面,要加大加速折舊的優惠力度;另一方面,要在產品研發階段,實施政府直接投資、專項補貼、研發經費稅前抵扣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優惠政策,并在產品商業化階段實施政府采購的優惠政策。另外,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進行跟蹤評估,推進由“事前優惠”向“事后獎勵”的轉型,主要辦法是由政府出資,設立企業創新獎勵基金和企業創新投入準備金,通過第三方評估機構或誠信采集平臺,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初創型、新興型的企業進行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和管理水平的綜合跟蹤評價,依據評價結果擇優對企業及其創新成果進行獎勵和投資,以實現獎勵、投資與稅收優惠的三結合。
5.以科技投入和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創建研發公司。中國要全面深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管理體制改革,允許科研機構、高校與在職職工共同出資設立“研發公司”(即創新企業),資金來源可以多元化,包括財政撥款、科研項目經費、民間資本和職工自籌資金等,并切實解決好在職職工的工作方式、工作量考核、職稱評定、養老醫療保險認繳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配合對研發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技術成果轉移的獎勵政策,不斷加大政府對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技投入力度,以通過扶持研發公司的方式,促進自主創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菲.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下的稅收政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09,(24).
[2] 張箏.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8).
[3] 劉元生,楊澄宇,袁強.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J].經濟研究,2013,(1).
[4] 李本貴.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稅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4.
[5] 梅月華.關于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及相關稅政管理體制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