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藥物與化工分院,陜西楊凌712100)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一重要論述,對當前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課題。2016年全國兩會的召開,“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內在支撐,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全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必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樣,思政教育改革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撐。
在經濟轉型的新常態下,放緩發展速度,追求質量而非數量是中國戰略上的必然選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倡對于促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人才深層次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在不少高校思政領域并沒有把“工匠精神”的研究系統化、深入化和實踐化。一方面,一些思政教師認為“工匠”只不過是技術工人,而沒有認識到“工匠精神”領域及范圍的廣泛性,即各行各業都應該具有“工匠精神”,這種理解的狹隘性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生往往在就業及走上工作崗位過程中,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對科學研究缺乏敬畏感,對學問不能精益求精,易浮躁,這也影響到大學生及準員工“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6年12月7—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顯然,“工匠精神”中職業道德和精益求精理念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內容。
1.為誰培養“工匠精神”。首先要區分作為手工作坊中“工匠精神”與思政視域下的“工匠精神”區別,也要把西方現代管理和技術科學背景下的“工匠精神”與思政視域下“工匠精神”分開。“工匠精神”可以說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表現為它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客觀反映,這樣,我國的“工匠精神”就有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意義和內涵。
2.培養什么樣的“工匠精神”。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大趨勢,要求我們把“工匠精神”放到全球化的競爭中,用藝術家的情懷和精益求精的技術精神去培養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復合型、高精尖人才,立足于全球競爭的大環境去培養具有世界競爭能力的“新型紅專人才”。
3.怎樣培養“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去培養人,其次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培養人。既要強調價值培育,也要重視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放眼全球,立足現實,著力打造“又紅又專”的新型人才。
要把“工匠精神”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落腳點就是職業素養。課堂教學知素養,走入企業看素養,實習實訓練素養,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1.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通過思政課教育,培養學生對職業的尊重、敬畏、專注、一絲不茍、持之以恒、不投機取巧等職業品格。大學生在校期間正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一關鍵時期加入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思政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著名企業等都是思政實踐教學的最佳場所。產教深度融合,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落實到實踐中去,指導學生參與調查、參觀考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科研活動等,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納入教學管理和學生工作管理的雙重軌道,促進學生“工匠精神”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的知與行的統一。
3.建立高素質思政教師隊伍。思政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質的指導教師隊伍,思政教師既是“工匠精神”培育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參與者,其是否站在經濟新常態和經濟全球化的高度來認識“工匠精神”決定著思政教育的成敗和效果的好壞。
在思政教育中滲透企業的“工匠文化”,既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需要,又是滿足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需求,營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圍。
1.提升對企業文化宣傳的重視程度。把企業文化進校園及其宣傳工作與“工匠精神”培育聯系起來,并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工匠精神”培育的漸進性特點以及宣傳工作的連續性特點,著眼企業文化宣傳的長期性建立健全相關長效機制。
2.整體規劃企業文化的宣傳工作。企業文化進校園及其宣傳工作應本著作用最大化的原則,將其作為子內容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中,進行一體化設計。同時,還要將宣傳企業文化的工作作為一個整體,對學校所有的宣傳資源、宣傳對象統一規劃,進行一體化設計。在進行整體規劃時,需要明確學校宣傳在企業文化進校園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完成任務所要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3.加強宣傳隊伍建設。要加強企業文化的學習、培訓和研究,開展、參與企業文化沙龍、考察等,使學校的宣傳工作隊伍充分熟悉行業文化、學校文化、企業文化,準確把握三者的特點、規律和相互聯系,在保持學校文化獨立性,繼承和弘揚學校原有文化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引進并融合企業文化。
4.加強宣傳平臺建設。學校層面的宣傳平臺(校園網、校報、校園廣播等),可以開設介紹企業文化的專題欄目,對學校所面向行業中典型的企業文化進行宏觀介紹,諸如企業精神、經營理念、規章制度等;系部層面的宣傳平臺(部門網頁、主題宣傳活動、宣傳櫥窗等),可以微觀介紹相關企業的企業文化,諸如典型工藝流程、安全規范、先進人物及其典型事跡等。
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樹立宏觀視野和系統思維,將“工匠精神”浸染到高校校園文化中,把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文化移植到高校校園文化之中,使學生在受到熏陶的同時,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獨特魅力,思政教育也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曉霞.新常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8).
[2] 柴清風,鮑雙振.系統論視角下的企業文化進校園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9).
[3] 王壽斌.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J].江蘇教育,2016,(5).
[4] 祝愛芳.新常態下高職人才培養中思政課改革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