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華

目前,關于會計從業人員的法規-《會計法》和《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均進行了調整,加之原來會計從業人員的信息管理缺乏規范化管理,會計從業人員的崗位職責界定也較為模糊,后續教育流于形式。為了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規范會計核算,準確理解、執行財稅等相關法規,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管理。
基層財政部門對會計人員的信息錄入會計信息網絡平臺,只是一種“管而不理、理而不管”松散型的會計從業人員登記備案管理狀態。也就是為了“應該管”錄入平臺,之后“不再理會”;每年后續教育“再整理”,之后變為靜態的數據“不再發揮管的作用”。進而也導致了會計從業人員門檻低、社會認可度不高的現象。
例如:截至2017年,某市在冊會計從業人員3.6萬,卻有2萬多人無工作單位登記信息。根據目前企業存量判斷,存在“持證未必在崗、在崗未必持證”的現象。缺乏強制性配套措施規范。
會計人員兼職無備案,導致企業會計責任追查無頭緒;代理記賬機構收費低,人員素質不高;無資質代理記賬擾亂市場,社會認可度下降。
《會計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對會計機構負責人的任職資格作了明確規定“擔任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除取得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外,還應當具備會計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或者從事會計工作三年以上經歷?!?/p>
財政部《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規定會計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上述兩條描述,企事業單位是否完全執行存疑,調查顯示某市會計師以上職稱1773人,會計機構負責人崗位2588人,缺口顯而易見。目前《會計法》和《辦法》一個修訂、一個走向廢止。那么之后是否需要持證上崗?持會計從業資格證還是初級會計資格證?會計機構負責人的任職條件如何監督?這些問題都缺乏細化的法律或者法規文件。
一個企事業單位應配備幾名會計從業人員,或者說不同規模企事業單位至少應當配備多少會計人員,哪些崗位應當界定為會計崗位。也就是說不管是會計的核算、監督、預測經濟前景、評價經營成果、參與經濟決策,還是會計信息質量和國家稅收的“基層經濟警察”等職能,只是停留在一些簡單的規范和民間的文字描述中,沒有專門的文件規定。
網絡會計后續教育和規模以上的面授培訓,無疑是當下會計后續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就存在“代聽課、代答題”的個別現象,將所有會計從業人員納入會計后續教育行列之后,很多從業人員尚未進行“學前教育”,何談“后續教育”。而且這類企業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機構負責人多為“近親屬”甚至是“同一人”,如何進行監督檢查后續教育的質量,也成為會計從業人員管理的難題。
鑒于此,在《會計法》和相關會計法律法規修訂改革之際,提出如下建議。
稅務機關、銀行、統計等部門要求企事業單位在報送相關會計資料的同時,首先查詢備案企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信息。與財政部門的會計人員信息平臺無縫對接。新入職和變更會計人員必須首先修正會計人員信息平臺記錄,否則相關部門不予接收或者將信息處遞給財政部門給予相應的處罰措施。
持證人員(會計從業資格證或會計人員后續教育證)分出“執業”和“非執業”類別。執業人員必須與從業單位對應。委托代理必須提供相關委托協議和資質證明。
《會計法》已經有法可依,如何有法必依由財政部門制定必要的強制措施。與會計法等相關配套的規章、制度、通知等文件進一步細化重要崗位會計從業人員的任職資格、資質或者條件,并制定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措施。
建議規模企事業單位必須配備一定數量和水平的會計人員,或者必須委托有資質的會計代理機構。例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持有“初級會計資格證”,過渡期必須持有“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
上述措施的監督檢查對象,不能只停留在會計從業人員的管理層面上,而是同時面向企業管理。
通過制度或者規章的形式界定清楚會計崗位和層次,不同會計崗位和層次進行針對性的會計后續教育。嚴格審核會計后續教育機構、拓寬會計后續教育的形式、建立更多形式的學習學時確認。例如,給予行業協會、會計科研院所、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咨詢機構一定比例后續教育學時的確認機會。同時實施定期不定期抽查考查會計后續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