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黃 蓉
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和港口資源。2015年,廣州提出要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制定了《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1.經濟發展水平
2011年至2016年南沙新區經濟總量持續增長,自2013年起,南沙新區經濟總量以11%-13%的年增長量實現總值的穩步上升,對廣州市經濟總量的貢獻程度也呈上升之勢。

圖1 2011年-2016年南沙新區財政收支情況
2.產值分布
在南沙區經濟總量的構成中,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產值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先后形成了造船基地、汽車生產基地、鋼鐵基地、石油煉化基地等臨港產業。

表1 2011年-2016年南沙區工業產值占總產值比例①
南沙高新技術組團以高科技產品研發生產為核心,在2011年至2016年間,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由42.08%上升到57.79%,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于2015年達到77家,工業產品的貿易升級初見成效。

圖2 2011年-2016年南沙新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②
3.港口建設
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遞增,截至2016年,南沙港區的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0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1273萬標準箱,港區擁有集裝箱班輪航線102條,現代航運物流業的發展,促進著航運要素的集聚,帶動著航運功能區和服務業的發展。在港區的建設發展中,南沙保稅港區進出區貨值從2011年的285億美元一直攀升發展到2015年的599.48億美元。
一是要素條件。波特把生產要素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南沙區至珠江口外隘洲島南側的水深區出海航道可供5萬噸級船舶不乘潮、10萬噸級集裝箱船乘潮全天候雙向進出港區,在廣州港中只有南沙港區的航道水深可滿足目前世界最大集裝箱船進出港要求。在高級要素上,南沙新區高科技產品研發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核心。但專業人才資源儲備匱乏,需要大量在涉及航運行業的政策、法律、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管理等領域具有國際專業航運水平的人才。
二是需求情況。強勁的國內消費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南沙新區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其周邊經濟活躍的區域以旺盛的海運需求帶來豐沛的貨物流量,商品貿易的需求必然會對航運產業產生需求。
三是相關及支撐產業。南沙新區布局的產業版圖中,涵蓋了集裝箱、石化、煤炭、糧食、散雜貨、汽車等現代化物流體系,形成了兩帶四區八園的工業發展格局,各區互聯互通。
四是同類地區的競爭分析。通過下文對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與國內航運中心的異同點分析比較,得到南沙新區自身建設航運中心的啟示。
五是政府及政策環境。國務院和廣州市政府先后出臺了《規劃綱要》、《總體方案》和《行動計劃》等政策支持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在國家級新區與自貿試驗區“雙區”優勢下,南沙新區對珠三角城市群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
六是發展機會。為建設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南沙新區將以全面深化粵港澳合作為依托,大力推動和參與國家海上絲綢之路跨區域合作交流項目和平臺建設,全面加強與東盟各國的合作。
本文選取了上海港區和天津港區從集疏運體系和航運金融兩方面與廣州進行對比分析。
這三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梯隊分布明顯,發展量級總體呈梯隊特征。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腹地在長三角,相較而言鐵路沒有優勢。因此集疏運系統方面的重點是發展長江內支線,其次是沿海內支線。天津北方航運中心由于海河太短,沒有大流域支撐,因此集疏運系統重點是發展內陸運輸,以拓展腹地范圍,主要舉措是“無水港”布局。

表2 2016年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②
借鑒天津和上海的發展經驗,廣州南沙片區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應綜合考慮航運企業、銀行、非銀金融機構在金融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作用。針對企業,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提供稅收等優惠政策、降低準入門檻,為企業搭建良好的航運金融平臺。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知單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的能力較弱,政府應多渠道、多方面進行社會融資,繼續采用創新金融手段,保證南沙新區發展的資金支持。
將廣州作為龍頭,發展綜合性的服務和業態集聚,前海和橫琴作為兩翼發展專業性的服務和業態集聚,三方以資產互換、資本互通等創新發展方式,借助自貿區平臺,對港澳地區實施更加開放的政策和措施,創新路徑,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形成互補。在此基礎上,以廣州港具有的腹地條件和貨源、成本優勢,整合珠三角地區的中小港口,避免造成無序競爭。
影響港口腹地范圍的支配因素是運輸成本,沿海有通航河流的海港可以利用河道拓展港口腹地。另外,利用“區區聯動”,加強南沙保稅港區與周邊特殊經濟區的聯動,將南沙港區的政策優勢輻射到市區內擁有保稅性質的倉庫或物流中心。
鼓勵有開展航運金融的國內銀行在廣州設立航運金融部;鼓勵國際航運企業在南沙設立離岸賬戶,在南沙進行國際結算;借鑒上海、天津等航運產業發展基金投資經驗,推進設立由民間資本主導的、市場化運作的航運產業基金,投資船舶、近岸設施、碼頭、航運資產;全面引入產業資本、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銀行、券商、信托、保險、擔保等各類社會金融資源,推動設立主要服務于港航、物流企業的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探索建立船舶資產交易市場,鼓勵航運衍生品業務創新,鼓勵開發船舶資產證券交易化市場等。
注釋:
①廣州市南沙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年鑒(2011-2016年)。
②中國港口年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