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錕 薛 丹 朱 娟 韓振超
(深圳市深港產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00)
園區是產業發展的集聚區,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污染集中排放、能量集中消費的主要場所,因此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是促進產業綠色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1]。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行園區循環式改造是我國國民經濟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重要內容?!秶窠洕蜕鐣l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求推動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港口作為以物流活動為主要特征的園區,是水陸集結、工農業產和進出口物資的集散地,推動港區循環化改造,加快建設綠色可循環港口是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港口的有效手段[2-4]。
作為促進園區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方法和途徑逐步開始從理論走向了實踐[5-6]。園區物質流、能量流分析是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的基礎,應以提升園區物質代謝效率為目標,以企業、產業鏈和園區為主體構建循環化改造分析框架[7]。本文以上述三個環節為重點,并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財政部發布的《園區循環化改造實施方案編制指南》對深圳市鹽田港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進行探討。
鹽田港區于1994年經國務院批復成立,是世界最大、最先進的集裝箱碼頭之一。截止2016年,港區總面積達到417公頃,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69.62萬標準箱,單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國第一,占深圳港總吞吐量近50%,已成為國內貨源腹地進出口重要門戶,是“一帶一路”的海上世界級通道。
物質流分析(MFA)是產業生態學的核心分析方法[8],通過物質流分析對港區的資源環境管理情況進行分析。目前,港區以集裝箱進出口裝卸、轉運為主要業務,建立了完善的進出口通過流程,通過使用岸吊、龍門吊、拖車等各類作業機械,實現集裝箱貨物的裝卸、轉運,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以及港區員工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餐廚垃圾)等主要通過港區搭建的集中處理平臺和外運至專業機構進行處理,其中部分實現了作業過程中的循環利用,見圖1。

圖1 鹽田港區物質流現狀分析圖
鹽田港區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港區空間布局較為散亂,后方生活和辦公等城市功能用地規劃布局不合理,導致港區后方附屬功能、拖車停放功能與城市功能沖突。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單位面積吞吐量低于新加坡港、仁川港等先進港口。
(2)現有產業體系較為單一,業務以裝卸、運輸、配送等服務為主,復雜配送、檢測維修等高附加值和個性化、專業化服務方面業務較少。港口商貿功能拓展不夠,未能形成規?;母采w上下游的產業鏈條。
(3)傳統能源占比較大,2016年,柴油消耗占到總用能量的38.55%,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水平較低。能源管理體系不健全,尚未能耗管理平臺尚未建立,節水設備和措施推廣不足。
(4)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供水與排水管網不完善,污水直排現象尚且存在。供電設施不完善,岸電建設雖成效明顯,但進度仍需加快。
遵循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論,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以建設高標準、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能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總體目標,以構建循環化產業體系、促進資源能源集成共享、建立循環化管理機制為路徑,創新園區循環化發展模式,以提高港區物流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強化物流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保障,實現物流產業鏈價值延伸,聯動區域發展,促進港產城協調發展。按照“布局優化、產業成鏈、企業集群、物質循環、創新管理、集約發展”總體要求,立足鹽田港區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以規劃先行、政策引導、創新驅動、監督落實為行動綱領,快速有序高效推進鹽田港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最終將鹽田港區建設成為“產業鏈接完善、經濟持續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優美清潔、生態良性循環”的綠色可循環港區。
以“生產、生活、生態”產城融合為園區發展理念,增強產業集聚。強化生產空間優化,合理規劃泊位長度、碼頭前沿線及布置方式,科學布置重箱堆存區、空箱堆存區等功能區,修建拖車緩沖區停車場,加快港口拖車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同時,充分借鑒“貨車站”、“中轉站”等成熟運輸模式,強化貨運中轉場站功能建設。強化生活空間優化,積極引導土地復合開發,適度引入生產服務機構及生活設施,銜接周邊地區資源。強化生態空間保護,以近岸海域、海陸交接地帶及陸域綠化建設為重點,合理布局港區生態空間。同時,逐步開展舊倉庫改造工作,加快港區再造,回收閑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效釋放園區發展空間。
加快堆場業務、裝卸業務、倉儲業務等傳統業務類型升級,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由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變,以業務升轉型升級帶動資源能源消耗減量化。大力推進物流綠色化發展,完善港口多式聯運方式,在推廣完善現有海鐵聯運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水水中轉,探索發展??章撨\,打造“無水港”。發展水水中轉,打造國內中轉港。推動倉儲業綠色發展,引導老倉庫開展低碳節能改造,加強對高耗能冷庫企業的能源管理。完善綠色物流信息網絡,加快建設鹽田港國際物流服務中心,搭建若干現代專業物流產業集聚區和產業發展平臺。同時,大力開展國際中轉業務,構建冷鏈物流綠色基地,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探索金融、電子商務、高端商貿、資訊等“物流+”新興業態,提高集裝箱運輸物流服務能力。
加快構建港區集裝箱產業鏈,通過對集裝箱業務的上下游延伸提升產業鏈內涵,優化產業鏈結構,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將原本裝卸、運輸的單一功能擴展為包裝、配送、流通加工等多種功能。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聯同生產企業建立聯盟,與高端物流、航運服務、專業服務企業形成無縫對接,增強港區集裝箱業務支撐體系。拓展產業鏈價值,提供一體化業務流程,建立集裝箱物流綜合服務體系,開展集裝箱及時配送、倉單質押、物流監管、專業化庫存管理等高端物流服務,提高碼頭集裝箱運輸物流服務能力,見圖2。

圖2 基于集裝箱運輸的產業循環鏈
強化港區內企業間的合作,形成物流、碼頭、商貿、環境服務四大板塊產業鏈。碼頭業務提供集裝箱貨物,為物流產業最大做強集裝箱中轉集拼服務提供保障。物流產業可與相關臨港自由區建立物流戰略合作關系,重點開展跨境物流、國際倉儲分撥、國際中轉及轉口業務。商貿服務依靠物流園區提供的倉儲、分撥、中轉等服務,推動保稅貿易模式轉變升級,促進資金流、信息流、物流融合,實現鹽田港區“電商港”和“物流港”無縫連接。商貿服務依托碼頭集裝箱班輪航線特色和深入腹地市場的網絡資源,建立進口商品展示體驗中心,打造華南區域性進口商品采購、分銷與直銷基地,進而促進碼頭提升進口重箱比重和航線經營效率。環境服務業為各大產業提供廢水、廢棄物及廢氣等環境污染治理服務,見圖3。

圖3 鹽田港區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
結合現有建筑節能改造、新建建筑綠色設計,從熱水、制冷、照明、發電等四個方面積極推廣太陽能利用。加強生產保障設備節能推廣,實施油改電、油改氣工程,重點加強正面吊LNG或混合動力改造、柴油拖車LNG改造建設,港區作業車輛逐步實現清潔能源100%覆蓋。實施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強化建筑照明系統改造和管控,優先采用節能照明設備,淘汰高耗能設備。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打造港區智能能管平臺,實現能耗在線計量、監測、分析、控制和管理等功能。強化能耗統計工作,逐步完善三級能耗計量器具建設,見圖4。
強化水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港區污水處理回用,積極推動壓艙水再利用,加強雨水收集與利用,推廣使用節水器具,實施綠化節水灌溉,設立集裝箱清洗專用場地,并進行清洗廢水循環利用,促進生產節約用水。

圖4 港區能源流動圖
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從污水產生、收集、處理、排放全過程管控,實現港區污水智能化監管,完善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強化雨污分流,確保污水100%達標排放。加快推進油改氣、油改電工作,對拖車、龍門吊、岸吊、拖輪等機械廢氣進行收集和集中處置,實施廢氣綜合治理。強化生活垃圾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再生利用,不斷建立健全港區環境風險應急機制,有效管控港區內環境風險。
3.6 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服務平臺
按照港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集成優化原則,加快推動港區供水供電、疏港交通、照明通訊、碼頭建設、綠色建筑及環保基礎設施實施新建或改造,進一步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成本,不斷提高港區運行效率。
以打造智慧化港口為目標,充分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港口進行透徹感知、廣泛互聯以及信息深度挖掘,實現車、船、人、物與港口各功能系統之間無縫連接與協同聯動,最終實現港口智能、高效、安全、便捷、綠色發展的現代化港口形態,見圖5。

圖5 港區綜合管理平臺搭建理念圖
開展循環化改造是港口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優化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強化污染集中治理、健全公共服務平臺等措施,可以提高港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推動可持續發展,增強港區的綜合管理能力,為鹽田港區建成“經濟持續發展、資源高效利用型、環境優美清潔型、生態良性循環型”的世界一流綜合性樞紐港口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