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玲 張艷艷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 江蘇南京 210036)
根據2017年國務院令第682號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環境保護部以國環規環評[2017]4號發布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2017年10月1日起,建設單位成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責任主體,應當按照程序和標準,組織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新條例建議建設單位不具備編制驗收監測(調查)報告能力的,可以委托有能力的技術機構編制。而建設單位對受委托的技術機構編制的驗收監測(調查)報告結論負責。受企業委托,我單位對南京市某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開展了環保自驗收工作。以此為案例,對自驗收工作進行歸納總結,為規范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企業環保工作提供指導性建議。
參考環保部2017年9月征求意見稿《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技術指南污染影響類(征求意見稿)》,受企業委托,根據企業實際建設情況,制定自驗收工作技術路線如圖1。

圖1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自驗收技術路線
驗收監測方案重點內容包括:監測內容的制定、現場監測點位的核實、評價標準的確定[1]、企業環境管理自查、項目變更情況分析。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因為行業的特殊性,監測內容概括見表1[2]:

表1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驗收監測主要內容
評價標準的正確使用是監測報告編制的重點,監測單位根據該項目環評報告及批復要求,制定各污染物評價標準見表2:

表2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評價標準的使用
根據新的條例要求,建設項目廢水、廢氣環保設施由企業自驗收。固廢、噪聲環保設施由環保主管部門負責驗收。監測報告完成后,監測單位受企業委托,組織邀請了監測領域和行業專家,和地方環保局一起,對該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核查,根據現場核查結果,最終形成了2份獨立的驗收核查意見(水、氣和固廢、噪聲分開)。
現場核查中,環境管理自查內容也是重點,主要包括:環保手續履行情況、項目建成情況、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情況、項目變更情況。該項目飛灰庫建設規模發生了變更,企業委托環評單位做了相應的環評修編,在監測報告中也做了詳細描述。
新的條例規定,驗收報告公示期滿后5個工作日內,建設單位應當登錄全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信息平臺[4],填報建設項目基本信息、環境保護設施驗收情況等相關信息,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上述信息予以公開。建設單位應當將驗收報告以及其他檔案資料存檔備查。該企業驗收監測結果已經按要求在網上公示。
(1)新條例強調了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排污企業對自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負責。企業自行監測發現污染物排放超標,應當及時采取防止或減輕污染的措施。地方環保部門應督促企業公開自行監測結果[5]。
(2)環保主管部門對企業自行監測情況進行指導,明確質量控制要求,組織開展監督檢查,對于企業有弄虛作假行為的,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罰,并向社會公布。
總結以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企業環保自驗收的全過程,可以發現現行政策下的環保驗收已經與原有程序發生了很大改變,業主應參考各類有效管理條例和規范文件,注意內容不缺項、標準不降低,以順利完成環保自驗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