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11日,《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出臺,12月1日首批105個增量配電網業務改革試點落地。之后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第二批和第三批試點相繼落地,目前項目總量已達320個。
為扎實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工作,了解試點中存在的問題,檢查督導增量配電業務改革健康有序合規加快開展,8月份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組成六個組分別赴江蘇、貴州、遼寧、河南、廣東、甘肅、寧夏、重慶、云南、福建、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14個省(市、區),開展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督導調研,了解項目進展、建設、運營以及供電業務許可證申辦等情況,以及業主確定、配電區域劃分、配電設施接入系統以及配電價格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經過多年推進積極改革后,目前,全國所有省份均建立了電力交易機構,其中,云南、山西等8省(區)組建了股份制交易機構;北京、廣州2個區域性電力交易中心也組建完成,成立了全國電力交易機構聯盟,形成業務范圍從省(區)到區域、從區域到全國的完整組織體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全國各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合格市場主體達82921家,較2017年底增長約2萬家。
售電側市場競爭機制初步建立。截至2018年8月,全國在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售電公司達3600家左右,為電力用戶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服務,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同時,發改委開展了三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共有試點項目320個,不少試點項目已投入運營,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加快放開發用電計劃方面,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80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6%。其中,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直接交易電量6656億千瓦時,為工商企業減少電費支出約259億元;跨區跨省市場化交易電量14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6%。2018年7月,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的通知》,明確要求擴大市場主體參與,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提出2018年放開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等4個行業電力用戶發用電計劃。
從新能源行業來看,根據中國的電力改革政策,政府將會開放售電市場,但輸電則仍在兩家主要電網公司手上(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由于火電和水電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成本優勢,因此政府推出了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發展(2020年前,發電公司的總發電量至少9%要來自非水力可再生能源;2020年前,火電公司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需至少相當于總火電發電量的15%)。根據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未達標的火電公司需要向可再生能源公司購買“綠色證書”,這將惠及可再生能源。此外,由于風電利用小時數高于光電,在更低的市場價格下仍可盈利,更具成本優勢,因此風電比光電更能受惠于可再生能源配額制。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了2017年全國31省(區)的上網電價。其中風電平均上網電價為562.30元/千千瓦時,燃煤發電的平均上網電價為371.65元/千千瓦時。2020年風電要實現平價上網,目前來看風電仍有190.65元/千千瓦時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