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粵(廣東省電子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廣州 510515)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少年強則中國強”——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極其關注,然而現實狀態卻不如人意,特別是在溫飽問題早已解決,經濟快速發展的今日,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與青年學生體質健康提升沒有呈現正相關關系,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卻逐年下降已成普遍現象,這種現象勢必將影響學生今后的人生軌跡,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的中職校園生活已是在校教育的最后階段,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的就職方向主要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崗位是面向基層和生產第一線的。這些行業普遍要求就業者具備強健的體魄,即不僅要具備勝任某種職業的專業技能,更要有能勝任專業技能的職業體能,具有良好的健康體質是立足為國家健康工作的前提。關注青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已刻不容緩,通過對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文獻研究,探討中職學校在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對理論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在學生體質健康網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搜索 “體質健康”相關政策文件、學術研究論文、碩士博士論文等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學校圖書館及廣州市圖書館等途徑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2)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所搜集文獻進行分類,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通過對中國期刊網(CNKI)全文數據庫文獻的大量查閱,檢索以“體質健康”為主題的研究信息有14947條,檢索以“學生體質健康”為主題的研究信息有11297條,檢索以“大學生體質健康”為主題的研究信息有2273條,再檢索以“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為主題的研究信息共有266條,最后檢索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為主題的研究信息卻只有32條,如圖1所列對各類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研究文獻分析,可見專家學者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的理論研究極少。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是青年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國民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忽視對他們體質健康的關注,勢必將影響職校生對今后從業崗位的勝任,長遠看不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

圖1 對各類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研究文獻分析
自新中國成立來以來,國家非常關注國民體質,尤其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20世紀七十年代末建立了 “中國學生體質測試”體系,首次在國家教育部、體委、衛生部的直接領導下,對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漢族青少年兒童進行了體質狀況的調查,同時第一次對漢族大中小學生進行了全面的體質測試,并出版《科學技術成果報告》,建立了較為系統、完整的青少年兒童體質資料庫,相關研究填補了此項國內研究的空白,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關注。此后,國家多次對青少年兒童進行體質和健康調查研究,獲得了充實的體質與健康測試數據,使體質健康測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并建立了體質測試標準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庫,及時了解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的發展趨勢,為學校體育教育科學研究提供有利理論依據。經過不斷實踐修訂完善,在新時代大環境下國家于2014年底頒布并要求實施新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甄志平,邢文華在《中國學生體質測試指標體系演進歷程及發展構想》文中闡述:通過研究5次大規模學生體質調研中測試指標體系數據,分析了中國學生體質指標體系的演變和發展,探討了指標變遷的社會歷史原因,指出體質研究與健康促進理論的結合,是未來體質理論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影響學生體質健康存在較多因素,不外乎分主觀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含學生的鍛煉動機、學習態度、身心素質、興趣愛好等;客觀因素包含學校的師資水平、組織指導、體育鍛煉的氛圍、場地器材、家庭環境等等,由于專家學者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文獻所呈現的研究結果也就不盡相同。林秀春認為家長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因素最大,家長的短期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家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青少年存在極大的負面影響,為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應形成家庭中的體育活動即家庭體育,以彌補學校體育的不足。武云飛的研究特別指出一點:健康教育課程師資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日本就已有健康教師這一職業,是與學校各職能部門共同落實學生健康教育的協調者與咨詢者,區別與體育教師的職責,而我國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是以體育課程為載體,體育教師自然就充當了這一角色,從專業性質來分析是難以勝任的。藏小峰指出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踐中,并沒起到對學生健康促進的作用。應從提高教師的體育教育素養、進一步完善體測設備及正確引導學生對體育教育認識等三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
石赫通過對比研究指出學生在下肢力量、耐力素質、柔韌、力量素質等項目上不容樂觀,存在短板。提出對策: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健身管理意識,非體質監測類運動器材應充實到體育運動中,把學生體質監測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以便科學指導學生進行體育健身,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賈書申等指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學校要提升健康教育的力度,教改中關鍵要做好:體育教學與教育活動、課堂內外的實踐課程、點與面的宣傳教育相結合的體育教育模式。現今中小學和高職院校對體育教改中“以人為本”的研究較集中,體育教師是課程的靈魂和主動,充分提升職業素養是關鍵。
在對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下,發現存在以下特點:(1)專家學者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了大量的定性與定量的研究,并取得豐碩的理論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研究對象上基本以體制測試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在研究內容上基本是三部分:學生體測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與全國學生體測的平均值對比分析,但缺乏對自身學校或地區區域上報數據的系統分析研究;在研究區域上基本都是從宏觀視角,抽樣調查的區域極大,但抽取的樣本量又過少,造成研究范圍零散現象,不具有針對性的缺憾;(2)對國民體質健康關注研究在近10年中有大幅提升,特別是在公布2014年國家為進一步堅持 “健康第一”,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要求,修訂并頒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2016年國家頒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時期,對體質健康理論研究極廣泛;(3)對國民體測數據的分析處理研究較多且深入,特別是針對中小學生和大專院校的學生,普遍缺乏對中職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深層次的實踐探究,包括中職教師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課程教改內容、體育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具體實施落實情況等;(4)對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具體實踐活動研究較多,即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技術技能、鍛煉形式及活動組成等內容豐富,但缺乏長效機制的研究,如何從深層次提升體質健康的主體——學生,從思想意識形態加強對健康教育知識的認識,以此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對中等職業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理論研究薄弱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對學生體測工作具體落實狀況如何是主要因素。以廣東省為例,全省共有500多所職業學校,各所學校貫徹落實的體質健康測試的實際狀況不盡相同。缺乏監督,直至2017年還有學校沒有重視和推廣,沒有認真貫徹落實學生體質測試工作,體測成績沒有作為對學生在校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標準,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沒有上報國家監察系統,主要是學校、學生及社會忽視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體質健康對今后職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再者,廣東省各類職業學校在校學生達245萬多人,市場資源非常豐富,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身心發展可塑性較大,對有挑戰性知識的學習求知欲較強,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趨勢的理論研究,能加強體育教學改革,把體質健康測試與體育教育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對體育課程更加科學規范的深入認識,對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終身體育運動意識及為今后適應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職業體育技能基礎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