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潔 劉圓圓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鞍山 11405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不斷在進步,但在高速的人流、信息流涌入的情況下,先前城市規劃布局上因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需求而產生的問題逐步被擴大,問題的根源越來越清晰,空間因高速拓展而導致的空間逐步破碎化致使城市品質下降。
空間破碎化在一定意義上是景觀破碎化的引申概念。城市空間破碎化是將空間打破并且分離成碎片的過程,是綜合多方面因素產生內部同質的現象,但相互之間異構且邊界逐漸明晰的狀態。空間破碎化是要素之間不連續、過渡性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明顯的界限,要素形成的斑塊鑲嵌體的內部分布失衡,空間的整體性和關聯性薄弱的一種城市空間逐步轉型的演化現象。“空間破碎化主要表現在城市單元空間的破碎化、空間的分隔化逐漸加強、各空間之間的關聯逐漸削弱、空間整體性功能下降。且主要具有空間形態的封閉性、空間聯系的阻隔性和空間功能的失諧性這三個特征”[1]。
城市品質從基本層面上理解為城市品位和城市質量這二者的結合。城市質量是城市內在且核心的本質,它包括城市道路建設、城市景觀環境、建筑物及建筑群、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品質內涵等諸多方面,只有這些因素共同才能決定和控制城市質量。城市品位是品質的主要偏重內容,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發展逐步提升所產生的必然趨勢,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城市品位是城市質量導致的結果,是城市質量的直接映射,它向人們展示著其內在狀態;2)城市品位是將城市歷史文化底蘊融入到現階段和未來的發展中且做好城市歷史保護措施,間接反映城市的本質內涵;3)城市與城市之間必定存在差異,那么城市的品位不能一概而論,要因地制宜地看待和解決問題;4)人們能自身直接感受到城市品位的高低,是一種可感狀態,且與人的感受密不可分。
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是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某一穩定趨勢下必然面臨的問題,而空間的破碎化使得城市空間在形態上均質連續、結構上緊密相連、功能上協同高效逐漸區域分離、異質異構、低效這樣一種狀態。那么使得空間破碎化現象弱化是提升城市品質的措施的直接引導趨向。它通過改善城市交通網絡現狀、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環境、明晰城市轉型的產業結構框架等諸多方面進而促進城市的發展,提升城市的品質。
鞍山市位于遼東半島中部,擁有世界第一玉佛、風景區千山等自然資源,地處環渤海經濟區腹地,位于沈大黃金經濟帶的重要支點,是遼寧中部城市群與遼東半島開放區的重要連接帶,其主要產業為農林牧漁業、冶鐵業與物流貿易。

根據鞍山市新建道路網圖及其分析示意圖(如圖1~圖4所示)可以得知,鞍山市城市交通網絡呈現出單一中心的集中式布局,規劃合理性較為欠缺,較為密集交通樞紐呈散點分布,并未達到在城市整體空間上的均質,且交通的核心與周圍輻射區域內聯系不連續形成三段逐級遞減的形式,疏密區分過于明顯,沒有形成整體性質的關系網,空間拓展管理失控。由于鞍山市交通網絡不完善形成的空間分隔化明顯,使得空間形態上逐漸封閉,進而使得空間的運行效率降低。細化來說,鞍山市街道逐漸趨于公路化。“街道是融合了人們城市生活和交通,是人們日常生活、交往、活動等多功能匯聚的場所。街道兩旁一般有沿街界面比較連續的建筑圍合,這些建筑與其所在的街區及行人空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公路,則是指承擔人們乘坐交通工具從一點快速到達另一點的功能,其服務對象是汽車類交通工具,對空間的圍合沒有要求”[2]。
就城市內部交通空間的規劃來說,盡可能地弱化公路化,遵循街道化形成圍合空間這一方向進行設計更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空間之間的同質整體性。通過用建筑群與建筑群來限定道路,比純粹的直接劃分道路將其置于城市之外更能合理利用城市的空間,以此通過調整建筑群的大小即單元模塊內的規劃來優化城市交通布局,即由街道、街區、地塊的點線面控規到綜合整體性分層調控進行優化城市空間,進而提升城市品質。
空間破碎化是景觀格局破碎化的發展引申。根據鞍山市道路及景觀衛星圖(如圖5所示)可以得知,鞍山市的景觀綠化范圍過小,分布不均較為集中,且與鞍山市交通網絡形成同級范圍內的互補關系,而不是均勻分布、整體協調形成系統的關系。這不僅使得鞍山市城市交通趨于公路化,城市空間與景觀環境空間相互脫離,而且更使得城市環境趨于城市態,即城市的功能逐漸簡化,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性越來越薄弱。
在現有的場地條件下改善交通與綠化之間的關系,不僅要對鞍山市交通布局進行整體調控,而且要在城市區域內適量進行生態塑性,景觀綠化區域散點且系統性分布,綠化區輻射范圍能大體覆蓋城市控制范圍。這不僅符合人與自然相互共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且也能形成城市小范圍內小氣候的形成,具有調節城市生態系統的作用。

城市,是人口集聚形成的大居民點。所以說,人是城市發展的載體。道路交通是人與人交流聯系的紐帶,建筑是為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而自然環境是單獨區分的模塊,人們需要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相互協調。隨著城市的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人流、信息流也不斷地涌入到城市中來,高速的空間拓展使得空間功能急劇紊亂,失諧、低效、公共空間逐漸弱化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建筑、自然關聯薄弱使得空間功能減弱,根據景觀結構空間的引申到城市空間來說,空間的阻隔性逐漸明顯,其主要表現為空間廊道、空間斑塊與空間基質之間空間交流過程的阻滯以及空間網絡連通效率的下降[3]。
公共空間是人與人交往、居住、游憩都必不可少的地方。但是公共空間界面控制在現有的城市建設中存在缺失,例如鞍山市勝利廣場(見圖6)。線狀的街道界面的不連續不完整使得區域塊狀范圍內公共空間的功能薄弱,服務性與舒適性都較差,且車流與想到達公共空間的人流流線有交叉,真正考慮到人的使用少之又少。因此,強化公共空間,合理在土地空間安插公共空間模塊,進而使得人、建筑和自然環境可以有機結合,人與建筑、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這三者能共同和諧發展,來強化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關聯,削弱城市空間破碎化。
空間的破碎化使得城市空間之間整體性降低,對于鞍山市這個工業城市而言,空間的快速拓展意味著城市空間的逐步轉型。但就現狀而言,鞍山市城市空間轉型趨向不清晰,主導產業升級困難,產業多元化發展受阻,使得城市發展失衡,致使城市空間失諧。
空間轉型意味著需要克服轉型成本高、宏觀環境變數較多、營商環境遭受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對于鞍山市而言在其原有產業基礎上多元化發展主導趨向明顯,發展結構清晰,改變空間格局,削弱刻板印象。例如鞍山市文化,其底蘊頗為深厚但宣傳力度不足,應提升歷史文化與人文文化在人心里的比重,進而提升城市品質。
宏觀來說,提升城市品質是從諸多方面共同提升共同進步才能達到的。而空間規劃是城市空間運作的基礎,空間破碎化導致了城市空間封閉、阻隔、失諧等諸多問題。本文針對性地基于空間破碎化對于提升鞍山市城市品質提出了一些問題及相應的改善策略,望本文的相關研究有助于解決城市建設中的問題,不僅逐步提升城市品質,而且為城市建設奠定良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