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振 光
(山東省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某小學地勢南高北低,地勢低的地方采用回填的方式墊平整后作為操場。該操場高出路面3 m~5 m,周圍有擋土墻圍護。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在操場西面和北面擋土墻均出現變形,有的出現裂縫,并在操場西北角出現地表不均勻沉降,業主通過專業加固公司進行加固,如圖1,圖2所示。加固使用一年后,擋土墻和操場地表又出現變形,局部出現裂縫,為了安全起見,業主對擋土墻和操場地表局部進行變形監測,并根據實際情況做進一步處理。監測時間為2016年11月5日~2017年4月1日,每周觀測一次,總計觀測20期。


現場通過巡視,發現在操場北面和西面擋土墻上面均有多處裂縫,在操場西北角地面還出現淺坑,由于巡視時剛下過雨,有的淺坑有積水,如圖3,圖4所示。

通過現場巡視,制定監測點布設方案。基準點應設在擋土墻變形影響范圍以外,通視條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穩定位置。對于本項目,在連接操場與校園的樓梯口設置沉降觀測基準點和水平位移觀測基準點,分別以J1,J2表示;對于學校外側南北走向的那面擋土墻,其基準點設置在樺川路上,以J3表示。觀測點布設根據要求,對于水平位移,分別在擋土墻上布設5個觀測點(圖5中1號~5號點),在格構梁上布設2個監測點(圖5中6號,7號點);對于沉降,分別在擋土墻上布設8個監測點,在操場上布設3個監測點。具體布設如圖5所示。



本次監測依據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JGJ 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和YS 5229—1996巖土工程監測規范。對于觀測點的水平位移,采用小角度法進行觀測。對于觀測點的沉降,采用四等閉合水準路線進行觀測。水準儀采用日本產TOPCON DL101-C自動安平精密電子水準儀配以TOPCON S1-3條形碼銦鋼水準尺。TOPCON DL101-C電子水準儀,每公里標準差0.4 mm;視距2.0 m~100 m;分辨率0.01 mm;安平精度±0.3″;觀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不大于±0.5 mm;閉合差不大于±0.3 mm(n為測站點)。觀測點水平位移監測儀器采用南方測繪公司生產的全站儀(儀器精度指標:±1″,1 mm+1 ppm)。觀測時的初始值和觀測要求如下:
1)初始值:擋土墻監測初始值采用觀測2次測得的數值基本一致后,取平均值將其確定為該項目的初始值。
2)觀測要求:a.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b.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設備;c.固定觀測人員。
截止到監測結束,最大沉降點為6號監測點,累計沉降量為2.4 mm,最大水平位移點為3號監測點,累計水平位移量為5.3 mm。從整個監測過程來看,水平位移與沉降在監測初期變化較大,隨著監測,變形均有趨于穩定的趨勢。分析原因:主要是在監測前期,季節性雨水較多,引起回填的操場受雨水影響出現沉降,土體向外擴張,引起擋土墻向外側傾斜,因此出現裂縫。隨著監測的進行,雨水較少,沉降穩定,所以擋土墻的水平位移逐漸減小,直至最后趨于穩定(見圖6,圖7)。
雖然本次監測變形位移沒有超限,但是監測并沒有考慮本次監測前的擋土墻的累積位移,即無法判斷擋土墻從施工到目前的累計位移是否超限。因此,需要對擋土墻安全進行全面評估,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建議在雨季繼續觀測,如果發現位移增大,需要進一步采取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