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欣怡
《Unnatural》(《非自然死亡》)是日本TBS電視臺于2018年1月12日在日本開播的醫學懸疑劇,講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職的法醫三澄美琴和同事們探查死者真正死因的故事。該劇總共10集,每集時長在45分鐘左右,首尾兩集稍長,但最長不超過1個小時,以“主線結構+獨立單元”的模式結構,多從現今社會熱點議題中取材,涉及主題廣泛。據日本媒體報道,該劇集在本土平均收視率達到11.06%,最后一集收視率甚至飚升至13.3%。而在中國,一經播放便引起熱議,全劇豆瓣評分高達9.3分,迅速躋身2018年度必看日劇榜單。日劇向來以短小精悍著稱,醫學懸疑劇更不在少數,《非自然死亡》是如何在層出不窮的電視劇市場中脫穎而出,并且俘獲了如此多中國觀眾的呢?
隨著近年網劇的興起,中國電視劇的題材有了更廣闊的創作之地,如今電視劇市場最不乏的就是類型的多元化。不再熱衷于人物情感關系的專業化職場劇已經出現,情節緊湊、起伏有看點的懸疑劇也不少,而《非自然死亡》這樣一部既是職業劇又是懸疑劇的電視劇卻并不多見,它兼具當下最受歡迎的兩種類型劇的特點,融合了職業生活故事和犯罪懸疑故事。
電視劇作為受眾最多、傳播最廣的文化樣式,以大眾生活的日常經驗為主要內容。工作作為現代社會中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使職業劇成為了電視劇創作的主戰場。“當代都市職業劇,是指反映當代社會都市生活背景下,從事某已明確的現代職業的主人公們,圍繞這一特定職業而展開的具有強烈職業特征的工作、生活情況的影視劇作品。”隨著現代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職業已經被分門別類地細化,專業化帶來了社會對職業的重視。一份職業不再僅僅是謀生工具,更是對于理想精神的追求。“‘Professional(專業)+Personal(人性)’,這是美國醫療劇自1994年《急診室的故事》起就一直沿用的‘P+P’的結構模式。這個模式形成了供世界各國創作者借鑒的標準。”在這一模式之下,職業劇形成了“行業+個人生活”雙線并行的結構策略,一方面展示行業的故事,一方面講述人物的生活。兩個序列在敘事上各有承擔,在“Professional”的層面上,單集蘊含1-4個故事,故事之間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而“Personal”層面則是隨著人物曲線發展敘事,根據人物的主次關系劃分敘事篇幅。職業故事占據大體量的劇集,人物生活的交織能夠讓職業劇的劇情發展不停留在縱向刻板的職業面具之下,人物的鮮活為電視劇提供橫向增色的可能性。《非自然死亡》正是承襲了美國職業劇的“雙P”結構模式,但它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上也有了創新與改變。

人物職業身份是職業劇的基石,依據職業所建立的專業場景、所傳輸的專業知識、所展現的專業精神皆是此類劇的看點。在《非自然死亡》一劇中,鏡頭對準了法醫這一職業,其優勢有二。其一,法醫所在的醫療職業領域相對于大部分職業,無論是從場景還是從技術上來說都更具有專業性。手術或是解剖都是高精度的行為,需要從業者有過硬的專業素養,不僅能夠展現更多不為普羅大眾所知的科學知識,而且醫學相關職業時常徘徊在生死之事上,能比其他職業顯示出更有分量的職業責任感,從而展現專業的職業狀態和職業精神。其二,法醫相比醫療職業領域相關的其他職業更具神秘感。觀眾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接觸到醫護人員,醫生的工作狀態也有所知曉,但法醫工作卻很難如此“透明”。因此,聚焦法醫這種冷門職業,可以滿足觀眾對不熟悉行業的獵奇心。同樣,正由于法醫職業的特殊,過去已經有許多美劇、日劇和港劇關注過這一職業,《非自然死亡》的優勢不僅于此。如該劇片頭所提及的那樣,日本從事法醫職業的人員僅有150人左右,東京23區解剖率17%,而解剖率最低的區域不到2%,可見法醫工作在日本的重要性。《非自然死亡》窺見了公共資源中法醫的缺口,而衍生出了更符合現在自由經濟下的私營研究所,私人法醫本身在職業責任感與個人利益之間就存在矛盾,使得這一職業更具戲劇性與關注價值。
作為世界領先國家,美國更早地進入了專業化的發展中。工業時代以來,社會專業文化與專業階層的崛起,使得各個領域都彌漫著專業主義的思想。尤其是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專業分區更加明顯,“隔行如隔山”的狀態為美國職業劇創造了一片生長的沃土,但與此同時,美劇中對于職業“專業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豪斯醫生》就是一部秉持著專業主義的職業劇,其科學性和知識性非常高,的確能讓觀眾感受到專業主義尊重科學、強調理性的核心,但大量的專業名詞卻顯露出對于專業的過分追求。另一部美國職業醫療劇《實習醫生格蕾》則以人物成長為主線,由淺及深地展示一份職業的“專業”,并且在描述職業故事的同時,融入個人情感元素,使得沒有任何醫學經驗的普通觀眾在觀看這部劇的時候也不至于理解困難。相比《實習醫生格蕾》的生活化,《豪斯醫生》的專業程度對于受眾來說倒是有些過猶不及。美國職業劇的發展伴隨著專業程度的加深,對于技術和知識的崇拜有時會超越劇情本身的需要,而《非自然死亡》在“專業”與“人性”之間卻取得了良好的平衡。雖然劇中主人公三澄美琴和她的同事們每天的工作都是戴著口罩,拿著手術刀,解剖不同的尸體,與各色科學數據打交道,但其中那些專業知識并沒有形成堆砌,觀眾在知識上的盲點反倒成為了破案的關鍵。比如,第2集中三澄和六郎被困進水的冷凍車中,她通過告知中堂所處地的水質檢測結果而獲救。在這部劇中,“專業”作為推動劇情發展的力量得到恰到好處的使用,展示了專業精神與專業化職場,卻不過分炫耀專業知識。在《非自然死亡》中,“人性”層面上對于人物的挖掘并沒有過多地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或是感情關系上。女主人公三澄美琴因為職業責任感多次失約未婚夫而導致分手,男主角中堂系為了找到殺害戀人的兇手而一直堅守在工作中,兩者一個開篇就塵埃落定,另一個到結尾才揭開謎底,在片中篇幅體量都很小。而更大的筆墨都放置于每一個死者死因的追查,利用專業手段追查的過程中穿插著數次關乎人性的故事,整部劇在“專業”與“人性”之間尋求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典型的犯罪懸疑劇主要講述警察破獲犯罪案件、抓捕罪犯的過程的故事。犯罪懸疑劇以破案為主要內容,有時伴有一些情感線索作為故事情節的補充,案件往往關系國計民生、人性道德,故事發展善于設置破案懸念,破案情節吸引人。”《非自然死亡》三澄美琴、中堂系、東海林夕子雖然劇中是“UDI”的法醫,但實際上他們在劇情中所充當的角色可以說是“警察”,每集都是經由一個死者引發的死因探究,即“案件追查”。盡管不是每一個死者都是他殺,都能夠如犯罪懸疑劇一般找到一名罪犯或是幾名罪犯,但追尋死因本來就近似破案,其中的懸念感在此劇中絲毫不減,與大多數犯罪懸疑劇的特征并無二致。
《非自然死亡》之所以能夠獲得高收視、引起廣泛討論,歸根究底是其中案件所涉及的問題關乎國計民生、所揭露的晦暗人性真實可見,有很多境況是當前中國社會同樣面臨的。第一集通過追究遺體死因,發現了MERS病毒的惡意傳播問題,展現了個體在權威面前的弱勢以及社會輿論的弊端。正如中國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鍵盤俠”,指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而在網上占據道德高點發表”個人正義感“的人群。面對所謂的新聞事件,社會輿論中這樣的“鍵盤俠”不占少數,他們看似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卻絲毫不關注消息是否真實,并且在個人和權力機構之間,輿論往往是欺軟怕硬,很多時候并不清楚真相,卻肆意攻擊;第三集則通過丈夫被控殺妻案揭露了女性群體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在當下中國社會,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家庭中,都能夠感受到性別歧視,比如,女性不好找工作,女性遭受到家庭暴力或是女性在權力機構占比例低、沒有話語權等。整部劇還提及了自殺心理、壓榨低端勞動力、校園霸凌、家庭教育缺失等眾多社會議題,同時對于人性也進行了深挖。在五集中,死者男友為了復仇殺死了兇手,整部劇的男主角中堂系為了找出兇手蟄伏多年,最后卻理智地將其繩之于法,兩人的案例也是在人性的感情與理智之間進行了討論與審視。
日劇因為篇幅不長,敘事大都干凈利落。在《非自然死亡》中單集獨立,十集又構成連續敘事,形成了“主線結構+獨立單元”的經典日劇敘事結構。一集一個案例,第一集是無名之毒、第二集是死志遺信、第三集是意料之外的證人……單集故事之間互不關聯,內部基本上沿用的是美國醫療職業劇中常用的經典好萊塢敘事,即三幕結構。以第一集為例,以尋找死者死因為開端,取證的過程中懷疑他的女友是情節點一,接著死者認定為MERS病毒源頭受到輿論抨擊是全劇高潮,在之后發現病毒是由醫院散播出來的是情節點二,最終醫院道歉、死者洗清冤屈走向結局。而從劇情總體來看,該劇的主線是中堂系追蹤殺害女友的連環殺人狂,隨著劇情的發展,一點點地透露出中堂系一直在尋找特殊遺體的真正理由,把中堂系及其女友被殺的慘案步步引出。但此劇的主線敘事又更為復雜,分三條線索進行,主要線索是來自于女主角三澄美琴對這位古怪同事的逐漸了解,兩條副線一明一暗,一個是中堂系自己對女友的回憶,另一條則是六郎從報社獲得的隱秘消息和畫作(中堂系死去女友的畫)。同時在劇中,除了單集案件和主線劇情,每個人物也都有自己的人物曲線,比如六郎從一個“反叛者”到一個“歸順者”,如何脫離曾經供職的娛樂八卦社等都為這部劇的劇情增光添彩,形成了有懸念又有人物成長、敘事線索有長有短、有虛有實的彈性敘事。
《非自然死亡》一面運用了職業劇的結構模式,另一面又結合了犯罪懸疑劇的內容,創新地將兩種類型劇的優勢元素雜糅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一部醫療懸疑劇。其高票收視,證實了這種元素融合的可能性,并能夠為之后的電視劇提供可行的創作思路。